民族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

多年来,我国民族高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对我国民族地区干部实地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民族高校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民族高校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他们在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实行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课题组依托国家民委大连培训中心10多年来民族干部培训工作积累的资源,同时,赴民族地区或委托民族地区市、县(盟、旗)组织部门就创新中国特色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5份,回收1016份,其中有效问卷907份。从问卷统计数据来看,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大多数干部接受两次以上的培训;民族地区干部接受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民委系统内培训。从民族地区干部青睐的教育培训机构来看,高等院校最受欢迎,其次是党校或行政学院及民委系统内部;民族地区干部最青睐的教师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作者和大学教授。

二、民族高校在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高校在当前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空洞、针对性差以及课程内容陈旧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自身优势发挥不明显

从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分析可知,民族地区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主渠道是系统内部培训和党校或行政学院培训,而事实上,民族地区干部最为青睐的教育培训机构是高等院校。这说明民族高校在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但是,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民族高校在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上的优势发挥得不够明显。而高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优势至少有三个:一是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师资优势;二是可供少数民族干部使用的实验设备优势;三是满足不同民族干部生活习惯的服务保障优势。如果民族高校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在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上大有作为。

(二)教育培训供需不对称学员单位及学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学员单位或学员主管部门没有深入了解学员本人的培训需求;学员单位没有构建干部个人培训信息库,未能及时记录干部曾经参加培训的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培训类别、培训考核结果等内容。

民族院校与学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学员单位对民族院校的师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民族院校对学员单位的培训意图、培训对象等不十分清楚。

(三)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缺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各民族地区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评价体系严重缺失,对于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准确的评价,致使干部培训效果欠佳,从而削减了民族地区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三、大连民族大学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的经验与模式

目前,大连民族大学已累计开设培训班313期,培训各类民族干部18151人次,培训对象遍布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西、青海、重庆等14个省区、50多个市县,在民族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10多年的教育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培训模式。

(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构建了民族高校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机制大连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地处沿海开放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干部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地处大连市经济发达、理念先进、人才聚集、技术进步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进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产业园区高度集中的优势,针对民族干部培训的需要,构建了一个由中外大型企业、产业园区等为一体的30余个干部培训实践基地,形成了一个由校内外专家学者、产业园区领导、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等300余人组成的专家库。可以让来自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不仅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实际感受到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经验。二是充分发挥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利用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和稳定的师资条件,举办企业统计、资本运作、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区域经济、企业管理、小城镇改造等专业性强的培训班,各学科专业骨干教师直接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提升了干部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把学校民族干部培训部和经济管理学院合署办公。干部培训部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管理,经济管理学院负责提供师资、餐宿和组织教学。凭借这个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工作机制,在没有国家专项投入的情况下,学校民族干部培训规模稳步发展,平均每年都保持在20多期1000人次以上的培训规模。

(二)立足基层、服务民族,构建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大连民族大学一直本着“定位准和接地气”的原则,瞄准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建立务实高效的培训模式。一是立足基层、服务民族。学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走访调研,与地方组织部门共同研究干部培训的工作思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把基层干部尤其是城镇科级以下和村镇干部作为重点培训对象,这些干部普遍面临培训机会少、专业性不强、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问题。学校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努力将培训做深做实。在学校培训的18000余名民族干部中,科级以下干部占95%以上。二是采用“菜单式”和“模块化”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满足学员个体差异和学以致用的需求,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力求让基层干部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每次授课前,学校都为授课教师准备翔实的学员背景材料,以便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员、贴近民族地区实际。三是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学校采取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交流研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每期培训班至少安排三分之一的内容在教学基地现场授课,现场观摩、现场讲解、现场互动,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深化内涵、因需施训,拓展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新空间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和创新发展模式,学校培训工作已呈现出“立足基层、服务民族、深化内涵、因需施训”的特点,并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是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基础,不断将干部培训向基层延伸、向中西部延伸、向全国民族地区延伸,已经扩展至贵州铜仁、云南楚雄、新疆塔城、四省藏区、江西南昌、广西柳州、四川、重庆秀山等14个省50多个市县。二是采取长短期相结合、管理能力提升与专业能力培训相结合,不断优化班型结构,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专业为主、班型多样”的发展格局。三是不断强化培训班的专业性。针对每一期培训班,学校从专家库中优选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授课教师组成专家组,专门组织授课内容,采取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增强课程的专业性。

(四)注重细节、真情投入,提高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强化管理和考核。培训期间采取学员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每期培训班都成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学校定期对学员进行学习考核,评选优秀学员,并将学员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组织部门。二是注重细节,精心安排。努力营造各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例如在举办新疆塔城科技干部培训班时,学校专门聘请新疆籍清真厨师,外出参观考察时用保温饭盒为每一名学员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饭菜。三是建立评估和回访制度。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教学组织、培训内容、管理服务等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定期到民族地区进行回访调研,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和落实,促进培训班质量稳步提升。

(五)紧跟形势、紧扣任务,着力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立足新常态、紧跟新形势、紧扣新任务,注重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取得较好效果:按照“两学一做”和党对领导干部的新要求,培训内容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注重上门培训服务;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培训对象更加注重向民族地区教师以及新疆和西藏地区干部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