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EMBA学思: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
9月10日晚,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清华大学及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李成才先生来到长江商学院深圳校区,带着拍摄《创新之路》期间获得的宝贵经验与长江商学院EMBA同学们深度分享和互动,并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到底是什么?
上图:长江商学院EMBA同学们认真听取李成才教授的观点
“创新者是谁?他们拥有好奇,又探索好奇;他们忍受孤独,又享受孤独;他们向往财富,又创造财富;他们承接文明,又提升文明;他们是点点繁星,明亮夜空,他们用非凡的创造力,成就了永无止境的创新之路。”——这是李成才导演的纪录片《创新之路》片头的一段话,短短几句道出了这个时代创新者的真实面貌。
上图:李成才教授向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阐述观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专家学者们也对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持续发展力抛出各自的思考,很多人开始提问:“中国接下来该怎么办?”于是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之声随之而来。在李导看来,这样的发声带给我们好的氛围和良性的社会引导;但却没能回答万众创新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又需要怎样的土壤滋养。于是李导和他的团队带着中国的问题,从中国出发,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答案,希望能够“撬动”中国人对创新真正的、深层次的思考。
什么是创新?
每个人对创新都有一个模糊的定义,但我们在为实现创新而努力时,必须首先对于创新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李导在讲座之初引用了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的著作《大繁荣》中对的定义:“某一种新技术,新工艺在某一领域广泛的使用,带来人类福祉的改变,带来财富的变化,这种东西才叫大繁荣。”李导指出,某个领域局部的小创新也是需要的,但最为可贵的、中国最需要的还是能够带来整个人类福祉改变的大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李导认为,之所以要创新,原因无外乎四点:第一,好奇心,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挑战;第二,恐惧,害怕被市场经济淘汰的强烈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第三,财富,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渴望获得财富,则需要首先学习新知识;第四,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马斯洛所说,人类的基本需求里面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给人类可以做些什么,最终成就最伟大的创新。
创新有哪些元素?
首先,李导提出创新元素中最本质的是科学基石。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可以不断积累、自我纠错的知识工具,基于科学引发的创新,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树立起人类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其次,最发自内心、无法抑制的是放飞好奇。但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抹杀这一点,当标准化的人才培养遇上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多远文化时,应试就成为了创新的瓶颈。因此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应向西方学习,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另外,创新元素最重要的一环是大学使命。欧洲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的繁盛,来自独立的精神;1209年建成的剑桥大学,它最为珍视的理念是培养和塑造有探索精神、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担当的人。中国的很多大学可能已经背离了这一切,教学考核、教授晋升等制度建设都需要重新思考。
当然,专利制度、政府职责、市场为王、资本之翼、文化、个人力量等影响创新的元素,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也给出了非常多的经验教训。
讲座最后李导指出,做这样一部纪录片就是在向世界上所有的创新者致敬。《创新之路》一直是温暖人心的,与它舒缓的背景音乐一样,李导和他整个团队希望达到的境界是优雅而温和的、诗意的,他们发自肺腑地想让大家通过影片看到人性的美好。因为创新,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因为创新,人类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可选择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多。只要人类对创新有畅想和期待,定会成就无限美好的未来。
上图:李成才教授的演讲获得了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的一致好评
“前沿研究系列讲座”是长江商学院EMBA继“驻校导师”计划之后,倾心灌注的又一定制课程。邀请了长江商学院最活跃的新锐研究型教授,分享前沿学术成果,剖析行业热点背后真相、为企业发展指点迷津,发挥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引导作用,为管理实践定向、导航。作为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学习的纵向延伸,旨在以学术思维突破企业家固有思维模式,革新传统管理视角,提升企业管理创新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