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简介

衡水学院衡水学院坐落在京九沿线第一个省级"综合开发实验市"--河北省衡水市。京九与石德铁路,京开与太青高速公路,京九与济石太银通讯光缆在这里聚汇相交,衡水成为北起北京、南达九龙,东接京沪,西连京广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新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型集散地。距市区十公里处的衡水湖是华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衡水市在构建“水市湖城”。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界于东经115°10′~116°34′,北纬37°03′~38°23′之间。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东部与山东省德州市毗邻,西部与石家庄市接壤,南部与邢台市相连,西北部同保定市交界,东北与沧州相邻。北距首都北京25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9公里。京九、石德铁路在这里交汇,石黄高速、石德高速、107(京大路)国道穿市而过,铁通和公路交通都非常便利。

衡水学院衡水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1923年建立的直隶第六师范学校。[2]

1945年曾为冀南军政干部建设学院。

1949年改建为河北冀县师范学校。

1960年学校搬迁至衡水并更名为河北衡水师范学校。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衡水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7月,河北农业大学衡水分校停办后,地区行署决定衡水师专在其旧址建校。学校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五个科(1983年10月经衡水地区行署批准后统称为系),在校生500余人。校址坐落在距原衡水县城西20公里的深县前磨头镇南侧,占地441亩,建筑面积24129平方米。由于旧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师生生活不便,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校党委提出将学校迁至衡水市西郊,并得到了省、市政府的批准和支持。

新校址于1983年11月破土动工,第一期基建工程共计2.5万平方米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

1987年7月,学校顺利进行了搬迁。

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衡水师专与原衡水教育学院进行了实质性合并。

1998年10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衡水师专与衡水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并以此为基础筹建衡水学院。

2004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衡水师专改建为衡水学院。在建校的各个历史时期,衡水学院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分布全国各地,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突出贡献。

2009年,衡水学院与衡水学院分院(原衡水师范学校)、衡水工业学校实现了一体化实质性合并。三校合并,极大增强了衡水学院的实力。

衡水学院学院占地面积764亩,拥有36个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室,有12个多媒体教室,8个音像语言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058万元。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图书馆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馆藏图书100万册,各类期刊资料1085种,音像光盘资料10627套。馆内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并提供了24个高级研究厢,校园网作为中国教育科研网衡水市主节点以千兆光纤连接,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400米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球类塑胶灯光体育运动场。学校坚持以师生为本,不断提高办学管理水平。

学院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院教师出版专著56部,主编教材1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58篇,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有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莎士比亚研究所、电机及其控制研究所,并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等多项研究任务。生物系主持的《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列入河北省自然科学研究课题。《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衡水市惟一对外公开发行的期刊,曾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作为学院科研园地的《衡水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河北省高校优秀期刊”。

专业设置

衡水学院高起专专升本专业名称英语教育(业余)、计算机应用技术、营销与策划、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会计与统计核算、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工业分析与检测、艺术设计(业余)、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业余)、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业余)、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设计(业余)、汉语、思想政治教育学制2.5年2.5年学习形式函授函授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文理)、英语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

学费标准:文史经管类900/年 理工类1100/年 医学类、艺术类1300/年

报名地址:新华区民族路华强商业广场c座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