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培养,打造国际化复合型经管精英

三语培养,打造国际化复合型经管精英——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

2014年10月30日  来源: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考试报记者邵会莲邓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生陈丹妮没想到,大学伊始就会如此紧张,“晚上回宿舍就10点半了,给妈妈打电话都没时间”。这个入选学校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的女孩儿,在本专业要学的26学分外,还要修习基地班的16学分,难怪时间紧张。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是自“三语”实验班成功推出后的又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部近日公布的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赫然在列。然而,本周,记者在外经贸类高校排头兵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了解到,在这所就业状况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学里,该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就业形势保持着良好记录。在该校就业学生中,每年约有25%在四大国有银行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就业,被称为“4+4”的高质量就业。据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表明学生对就业质量的高度认可。

培养理念新:双语种+国际经贸

在别的学校探索将英语加专业作为教学特色时,对外经贸大学已经驶入双语加专业的快车道,提升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网上,有人将对外经贸大学列入全国最难考的10所高校之一。今年,该校本科录取分数已达北京市文科第4名、理科第5名,在其他省市也基本高于一本线70分以上。

优质生源为优质培养奠定了基础。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看来,复合型、国际化的培养特色,是毕业生走俏就业市场的重要原因。

开门而不是关门办学,这所经贸类先锋大学对国内外形势有着敏锐的触觉,并适时改进课程。“入世”后,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英语国家,非洲、南美等国家也加强了和我国的经贸往来,精通多语种而不止是英语的高端经贸人才为经贸领域所急需。学校决定,在突出学校的传统名牌经贸专业优势的同时,给学生另外提供英语和小语种两件利器。

为此,从2006年起,学校就着手进行国际化、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创新与实践;2007年、2008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西班牙语专业获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立项;2009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推出“三语”项目,即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上,选拔英语优秀的学生再选修一个小语种(首批推出法语、西班牙和日语),以培养出能用中文、英语和法语(或西语、日语)从事国际经贸的复合型人才。该模式获2012年北京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此基础上,金融加英语加小语种、物流管理加英语加小语种、法律加金融实验班等众多项目随即推出。

2013年,中俄联合培养实验班启动,外经贸大学再次适时抓住了中俄密切交往的契机。项目依托“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平台,强化国际化特色,依托学校优势,围绕经贸、金融、保险、管理等专业背景加三语(中文、英文、俄语)能力,培养专业扎实、语言过硬、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出色的高端复合型经贸人才。

同年,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在全校选拔新生。这个被誉为“高大上”的实验班瞄准国际组织,培养有开放心态、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认同感、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商务、法律、管理及法语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人才,这些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要能够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并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通过层层筛选,全校2000多名新生中,40人入选。这些学生要学习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法语等课程模块。

因此,外经贸大学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金字塔形”,即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通过这些实验班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批经贸精英人才。

国际化路径新:国际游学+本土留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遍地开花,全国数百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对外经贸大学如何让学生脱颖而出?该校的做法是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鼓励学生走出去。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首先要熟悉国外情况。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去交流。学校积极和国外展开合作,每年都有很多交换生项目,学生可以出国1学期或1学年开展交流。只要自己有意愿,家庭经济条件又允许,一般学生都有机会。在这里,平均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出国交流经历。

其次是中外联合培养,让学生修得国内外双学位。以国际商学院中法兰斯项目等为首,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实效。随后推出ACCA精算(保险)“2+3”项目,学生在中国和英国分别学习2年和3年,英方认可学生在对外经贸大学学习期间所修学分,学生5年后可获得中英两国双文凭。

再次是实施请进来战略。学校2012年开始设立为期1个月的国际暑期学校课程,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教授进校开课,学生通过开课系统自行选择,费用由学校承担。2014年7月,开设了100门国际课程。全英文授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异域文化,不出国门就达到了国际游学的效果。

最后是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外经贸大学每年本科招生2000多人,学历留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3名,在京仅次于清华大学。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立了校园“国际文化节”。中外学生一起参与,感受留学生国家的风土人情、经贸形势等,很多国家大使也会前来助兴。针对小语种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实验班教学中,学校聘请外国留学生充当助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模式新:自由选课、多元化+分阶段培养

在这里,学生的一个必练功夫是抢课——手慢了,热门课程的名额就抢光了。这对授课老师同样是个鞭策。

在这学期选修了蒋先玲处长货币银行学课程的182名学生里,既有经贸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的,也有很多俄语、法语专业等外院及其他学院的。早在2003年,该校就在全国首家向全校学生开放了课程选课系统。这种自由选课源自国外高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灵活的机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在专业之外汲取更多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得以实现。

国际化、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培养,采取了“主辅修”的多元培养模式。如在“三语”实验班实行“主修+辅修”的1+1培养模式。学生主修专业是经济类,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税收等专业,以保证专业素质;同时从西班牙语、日语、法语中任选一种语言学习,增强语言竞争力。2009级有46名学生前往相应语言国家学习,46人修满小语种学分,并取得文学学士双学位。

“三语”实验班实行“5+1+2”的分阶段学习模式,将8学期分成3阶段。前5学期在国内,第6学期去语言对象国学习小语种,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第7、8学期在国内,学生根据前期不足再集中学习。辅修专业的毕业论文原则上用小语种完成。国内外高校的联合熏陶,让学生视野更开阔,外语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也得到完善。

在毕业生突破千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在女生超过70%的对外经贸大学,高质量升学与就业引人关注:本科国内外读研与就业学生各占50%,其中留学占28%,国内读研占21%,在国内读研中,80%在本校深造,10%在清华、北大,10%在其他高校。全校超过60%学生在京就业,其中仅建设银行等6家大型银行就吸纳了425名该校毕业生,另有数百名毕业生加入中粮集团、中化集团等大型国企及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知名外企。

关于外经济贸易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