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向卫国

向卫国

向卫国,男,湖北长阳人,1966年11月出生,现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从1989年7月起开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多年来从事文学理论、中西诗学、现代诗歌的研究,尤其是对广东新诗和茂名文学做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个人的诗歌批评和广东新诗研究的研究在广东文学批评界有较大影响。

代表作品:《茂名文学史纲》(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4);《边缘的呐喊——现代性汉诗诗人谱系学》(作家出版社出版,2002);《诗熠南天——广东新诗论丛》(文汇出版社,2016)。

获奖情况:“第三届广东省鲁迅研究论著奖”二等奖(2004);“第三届广东文学评论奖”(2005);武汉大学文学院、香港大学中文系等颁发的“优秀论文奖”(2005);“茂名市第一、二、三届文艺精品奖”;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2009);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南方批评”优秀学术一等奖(2009);2007年被《诗歌月刊》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评论家”。

工作照

生活照

作品评价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部展示半个世纪来中国诗人精神世界和作品意义轨迹的现代汉诗史著作……作为对现代汉语诗歌症候史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与其说是对现代汉诗的鉴赏,还不如说是对整个现代汉诗的个体生命呈现史,甚至可以说,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被遗忘而沉默的现代汉诗重新识别并恢复其被抹杀的踪迹做出的努力。

——《边缘的呐喊·序》

封世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态度严肃、资料充实、颇有见地,已构成了这部史纲是一部好文学史,我想,全国的地方文学史如果都能达到这部史纲的水准,必然会出现我国当代文学史著作的时代辉煌。

——《地方文学史的可喜收获----读》

李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副校长)

二君既晓创作之旨,又通文学批评之理,深知文学整理总结之必要,遂不汲汲于个人私利,奋身而出,对茂名地区文学着手整理。数月之间,奔走于城乡各地,淘采于陈卷之中,孜孜搜求,竭虑殚精,终成此卷。其为茂名文化事业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茂名文学史纲·序》

黄金明(当代著名诗人,现居广州)

他的重要专著《边缘的呐喊——现代性汉诗诗人谱系学》,其理论之前瞻、角度之新颖、解读之精到,在学术界均不多见。

——《向卫国:在时代喧嚣中收集灵魂的发声》

学者评价

才熠南天

——记茂名市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向卫国老师

戴广挺

200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封世辉先生在评论向卫国老师主撰的《茂名文学史纲》一书时,曾引用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己关于治学的“三才说”(才人、才学、才识),并指出:“‘才学’与‘才识’上是这部史纲作者努力的目标。他们重视并做到了对史料的广泛捜求与占有,在‘才学’上是当之无愧的,他们有见地有胆识,也不乏‘才识’。至于说‘才人’,鉴于他们还年轻,先不这么说吧,但在这部史纲和他们以往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中已显示了他们的才华,在学术上是同龄人中成就较大者。”

开篇引用封先生这段话,主要就是感佩于向卫国老师几十年来对茂名文学和地方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特殊贡献。正如茂名籍著名诗人黄金明所言,“向卫国是一个外地人(他是湖北人),但扶持当地文学新人不遗余力并卓有成效的人,却偏偏是他。……向卫国每发现一个有潜质的新人,总是竭力去帮助。”(黄金明《向卫国:在时代喧嚣中收集灵魂的发声》)向老师是湖北长阳人,出生于一个土家族农民家庭。1989年,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茂名工作至今。据我的了解,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和向老师一样从全国各地来到茂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早已离开茂名,但向老师却坚持下来,并不遗余力地为茂名的文化和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着。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和影响力,曾于2011年被选拔为茂名市文联主席,两年之后,由于个人志趣原因,他始终不能忘怀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所以主动提出辞呈,放弃了无数人羡慕的行政级别,调回学校重新成为一名普通教师。现在,他虽然担任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和各种兼职,却依然没有放弃对茂名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对青年文学艺术人才的积极发掘与无私帮助。正如黄金明所说的,他帮助和培养的许多本地青年诗人、作家都已成为广东省和茂名市的文学创作骨干。

当然,更值得读者关注的,是向老师自身的人格和学术休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向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中西诗学、现代诗歌批评以及地方文化、地方文学,在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界有较大影响,2007年曾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歌评论家”。但向老师为人十分低调,从不夸夸其谈,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宣传自己。他虽然不热衷于交际,但其人格存在却引人注目,各路文坛英杰总是以引其为同道而自豪。处身于当今普遍浮躁而功利化的时代,很难找到像向老师那样干净的人。世上总有人有灵魂上的洁癖,决不屑于做鸡鸣狗盗之事,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艺术和学术问题上,向老师虽然不以现行秩序的反叛者及摧毁者相标榜,却常能以其颇具颠覆性的文本有力地建构出新世界。作为读者,我每每阅读他的文章和著作,虽然并没有感到泰山压顶的姿态,也没有见血封喉式的凶狠,却有冰雪缓慢堆积的绵实及水滴石穿的力量。当你意识到时,那些文章已彻底摧毁了你头脑中固有的成见,并被他的观念及激情覆盖。比如,近年来向老师陆续推出的关于当代中国重要诗人杨克、王小妮、陈陟云等诗人的评论,几乎可以看作是某种阶段性的定论;他关于文学的空间性或空间诗学的研究是目前极少见的开拓之作;他十年前率先提出建构“南方诗学”的主张也受到诗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向老师正在着手撰写一部关于文学观念研究的专著,他在长期的教学和批评实践中深感中国的文学理论对文学的观念阐释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希望从自身的研究和经验出发,通过对现代文学观念史的梳理,重新定义文学。笔者认为,只有像向老师这样,具备强劲的思想穿透力,才能真正体现一种知识分子风骨。

在学校里,向卫国先生是一位才学兼优、教风自由而严谨的师者,深受学生爱戴。他主讲的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诗歌研究》等,要么是十分抽象而枯燥的纯理论,要么是被认为晦涩难懂、敬而远之的现代诗歌,但由于向老师自身理论精熟,对作品的认知透彻见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理论问题或难解的作品,他都能以最简单、精炼和朴素的语言直接解开其要害,转化为最基本的经验和常识性表述。每当学生的思维在瞬间云开雾散,总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现”的惊喜,感觉到思想上的勇猛精进。许多学生都反映,听向老师的课既是思想的盛筵,也是精神和灵魂的享受,所以从接触到向老师开始就追着听他的各门课程,直到毕业。多年以前,笔者也曾作为一名学生听过向老师的课,深感向老师的课堂绝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地,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接受灵魂洗礼的地方。

作为文学研究者,没有丰富的文学经验是很难登堂入室的。向老师不仅是一位评论家,也是一位诗人和书法爱好者。他早年曾出版过诗集《悲剧的叙事之初》,显示了充分的诗歌才华。他的诗最近还有学者在关注和研究,比如贵州铜仁学院教授向笔群就在他的专著《山地诗情——土家族新诗创作评论》中辟专章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在诗歌里读到向卫国的文化独守。他就是在这些文化守望里,寻找自己似乎恣肆的诗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一个个孤独、痛苦和无比光辉的夜晚,我们认为找到了我们追寻的东西,于是写下一行行的诗歌,‘叙述’我们走过的历程,‘描摹’我们看到的至真至美的幻影。”由于向老师的职业主要是文学研究,诗歌创作相对较少,但每一出手,却总有令读者惊艳叫绝之处,这是由他本身的才情和经验所决定的。

向老师年轻时在北国求学,但近三十年来,他的全部热情和才华却在南国最偏远的一隅发光,这对茂名的文化发展来说,应该算是一件小小的幸事吧!

(本文作者系茂名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相关链接 向卫国优秀作品

人物通讯

才熠南天

——记茂名市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向卫国老师

戴广挺

200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封世辉先生在评论向卫国老师主撰的《茂名文学史纲》一书时,曾引用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己关于治学的“三才说”(才人、才学、才识),并指出:“‘才学’与‘才识’上是这部史纲作者努力的目标。他们重视并做到了对史料的广泛捜求与占有,在‘才学’上是当之无愧的,他们有见地有胆识,也不乏‘才识’。至于说‘才人’,鉴于他们还年轻,先不这么说吧,但在这部史纲和他们以往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中已显示了他们的才华,在学术上是同龄人中成就较大者。”

开篇引用封先生这段话,主要就是感佩于向卫国老师几十年来对茂名文学和地方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特殊贡献。正如茂名籍著名诗人黄金明所言,“向卫国是一个外地人(他是湖北人),但扶持当地文学新人不遗余力并卓有成效的人,却偏偏是他。……向卫国每发现一个有潜质的新人,总是竭力去帮助。”(黄金明《向卫国:在时代喧嚣中收集灵魂的发声》)向老师是湖北长阳人,出生于一个土家族农民家庭。1989年,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茂名工作至今。据我的了解,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和向老师一样从全国各地来到茂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早已离开茂名,但向老师却坚持下来,并不遗余力地为茂名的文化和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着。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和影响力,曾于2011年被选拔为茂名市文联主席,两年之后,由于个人志趣原因,他始终不能忘怀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所以主动提出辞呈,放弃了无数人羡慕的行政级别,调回学校重新成为一名普通教师。现在,他虽然担任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和各种兼职,却依然没有放弃对茂名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对青年文学艺术人才的积极发掘与无私帮助。正如黄金明所说的,他帮助和培养的许多本地青年诗人、作家都已成为广东省和茂名市的文学创作骨干。

当然,更值得读者关注的,是向老师自身的人格和学术休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向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理论、中西诗学、现代诗歌批评以及地方文化、地方文学,在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界有较大影响,2007年曾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歌评论家”。但向老师为人十分低调,从不夸夸其谈,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宣传自己。他虽然不热衷于交际,但其人格存在却引人注目,各路文坛英杰总是以引其为同道而自豪。处身于当今普遍浮躁而功利化的时代,很难找到像向老师那样干净的人。世上总有人有灵魂上的洁癖,决不屑于做鸡鸣狗盗之事,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艺术和学术问题上,向老师虽然不以现行秩序的反叛者及摧毁者相标榜,却常能以其颇具颠覆性的文本有力地建构出新世界。作为读者,我每每阅读他的文章和著作,虽然并没有感到泰山压顶的姿态,也没有见血封喉式的凶狠,却有冰雪缓慢堆积的绵实及水滴石穿的力量。当你意识到时,那些文章已彻底摧毁了你头脑中固有的成见,并被他的观念及激情覆盖。比如,近年来向老师陆续推出的关于当代中国重要诗人杨克、王小妮、陈陟云等诗人的评论,几乎可以看作是某种阶段性的定论;他关于文学的空间性或空间诗学的研究是目前极少见的开拓之作;他十年前率先提出建构“南方诗学”的主张也受到诗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向老师正在着手撰写一部关于文学观念研究的专著,他在长期的教学和批评实践中深感中国的文学理论对文学的观念阐释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希望从自身的研究和经验出发,通过对现代文学观念史的梳理,重新定义文学。笔者认为,只有像向老师这样,具备强劲的思想穿透力,才能真正体现一种知识分子风骨。

在学校里,向卫国先生是一位才学兼优、教风自由而严谨的师者,深受学生爱戴。他主讲的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诗歌研究》等,要么是十分抽象而枯燥的纯理论,要么是被认为晦涩难懂、敬而远之的现代诗歌,但由于向老师自身理论精熟,对作品的认知透彻见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理论问题或难解的作品,他都能以最简单、精炼和朴素的语言直接解开其要害,转化为最基本的经验和常识性表述。每当学生的思维在瞬间云开雾散,总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现”的惊喜,感觉到思想上的勇猛精进。许多学生都反映,听向老师的课既是思想的盛筵,也是精神和灵魂的享受,所以从接触到向老师开始就追着听他的各门课程,直到毕业。多年以前,笔者也曾作为一名学生听过向老师的课,深感向老师的课堂绝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地,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接受灵魂洗礼的地方。

作为文学研究者,没有丰富的文学经验是很难登堂入室的。向老师不仅是一位评论家,也是一位诗人和书法爱好者。他早年曾出版过诗集《悲剧的叙事之初》,显示了充分的诗歌才华。他的诗最近还有学者在关注和研究,比如贵州铜仁学院教授向笔群就在他的专著《山地诗情——土家族新诗创作评论》中辟专章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在诗歌里读到向卫国的文化独守。他就是在这些文化守望里,寻找自己似乎恣肆的诗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一个个孤独、痛苦和无比光辉的夜晚,我们认为找到了我们追寻的东西,于是写下一行行的诗歌,‘叙述’我们走过的历程,‘描摹’我们看到的至真至美的幻影。”由于向老师的职业主要是文学研究,诗歌创作相对较少,但每一出手,却总有令读者惊艳叫绝之处,这是由他本身的才情和经验所决定的。

向老师年轻时在北国求学,但近三十年来,他的全部热情和才华却在南国最偏远的一隅发光,这对茂名的文化发展来说,应该算是一件小小的幸事吧!

(本文作者系茂名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包-茂诗旅(组诗)

序诗

从大海通往草原

仿佛从大地到达天堂

也可以反过来走

那就是从人间

到了更深奥的人间

那就是从长河落日圆

回到了月亮的出生地 回到了

数不清的鱼的故乡

日行千里是古代的神话

高速公路是一行自由诗

从包头到茂名

来不及换一个韵

海的深蓝已经噎住了张开的嘴巴

从茂名到包头

一个午觉 便从南到北

睡过了好大一个国家

包头

——包头:蒙古语,有鹿的地方。

天黑了,我们才到达包头的上空

灯火满地,像这个国家的任何一座城市

没有看到鹿,没有看到草原

我们原本是为了寻找一条新路

和它的源头。我们将在这条路上穿越

三千公里,再回到海边

但我仍然想念梦中的那些鹿

包头的这一夜,我又梦到了它们

这一个梦,也将穿越三千公里

让我在南海的波涛上看见白鹿满坡

草原茂密,有如此刻碧蓝的夜空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蒙古语,有众多宫殿的地方。

这里是蒙古的王——

成吉思汗,最早征服的地方

他还幻想征服这些丰茂的水草

上苍却打落了他的鞭子

他没有听懂挽留的语言,最后

让自己的灵车在这里泥足深陷①

真正的宫殿乃是天上的白云

大地之上的人谁都不配享用

后来建立的那些金殿也都毁了

人们用生铁铸就马群、长戈和勇士

无非也是一种无奈的祭品,我看见

无边的沙漠就在不远的地方

①成吉思汗西征,过鄂尔多斯时鞭子落地,为不祥之兆。后来他死于征途,灵柩返回,经过鄂尔多斯时,车轮深陷泥泞,无法推出。

西安

——西安:西周时名丰镐(丰京、镐京的合称);西汉始名长安。

一群昼行夜宿的人

总是在夜幕中进城

或许,这正是无形之中

最好的安排,它可以让我们

将一座城市的想象

多保留一个夜晚

十三朝皇都

毕竟有它自己的气象

周天子的文治武功虽已不见

始皇帝的兵马俑,却还在临潼

栩栩如生地拱卫着他们的主人

难道这就是将丰镐

变成长安的人也曾梦想的永生之法吗

真正让我们感受到长安的气息的

却是一群诗人,他们把诗歌

变成了日常生活,把生活

活回到古老的长安。是谁说的?

“想去西安,攒点钱就可以了

想去长安,那还不行,

得攒一些好诗”①

——否则,恕不接待

——否则,长安是不会现身的

诗之外,这座城市还有别的灵魂吗

诗人之外,这个民族

还有更骄傲的形象大使吗

那是谁——

“天子呼来不上船”

可有什么和他对称——

“回眸一笑百媚生”

①杨艳的诗《盘缠》

重庆

——重庆:原名渝州,北宋改名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封恭王,二月即帝位,因“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

渝州也好,恭州也罢

或者重庆、陪都,这些流水的筵席

与今日的重庆人,没有半点干系

只有它赖以得名的渝水和长江

是他们真正的祖先

只有巴山、巫峡绝壁上的悬棺内

那些枯槁的朽骨

输出来的才是他们血管中的血

一条新路,终于把我从一座

南海边的小城送到闻名天下的朝天门

但对朝天门为什么叫朝天门,我没有兴趣

我只知道有两条大江在这里汇合

一路滔滔而下,奔向我遥远的故乡

早就该来看一看这座山中的城市了

因为我的躯体里,同样流着巴人的血

浮过天空的历史和烟云,我统统不想问

我只想吃一吃重庆的火锅

只想听重庆的妹子叫一声哥

因为我必须流下一滴泪水,到这江里去

因为我不能让隔壁的土家幺妹忘记了我

凤凰

——凤凰:原名镇竿;康熙年间始有凤凰称谓。

到达凤凰,留下的第一印象

是它的门票——沈从文肯定没想到

而他的侄子黄永玉必定是晓得的

只是不知道,他高兴,还是不高兴

当然,谁都知道,门票的价格

并不妨碍凤凰的美,也不妨碍

石板路照样发出黝黑的光泽

只是吊脚楼上没有歌声传来

河里也没有赤膊向上张望的汉子

旅客如鲫。他们很快看完了

沱江的风光,都在忙着购买

忙着付费。我也看了好多家

售酒的铺子,但终究没有下手

因为我不知道到底该为什么而醉

桂林

——桂林:《山海经》载“桂林八树”;晋人郭璞说“八树成林,言其大也”。因名桂林。

从没有听桂林的朋友

夸耀过他们的桂花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花,被桂林遗忘

——这是噱头,还是一部

轻微的情感剧呢

一个外来的过客

想的太多了吧

议论西瓜霜俗不可耐的广告

真不如品尝一下象鼻山下

洞藏五十年的三花酒

还真不是碰运气的哦

如此短暂,两小时的观光时间

竟让我们找到了三花酒

在漓江边的取水处

酒鬼的鼻子胜过色鬼

闻酒识水源,难道不比

闻香识女人更难吗

难怪桂林会有这么多好的诗人

刘春和黄芳,黄土路和牛依河

这些名字也很好玩

其中总有一个字指明了

一个人通向诗歌的敏感源

万事都有它的源头嘛

写诗和酿酒是一样

可别说我牵强附会,坦白地讲

除了他们,在这些陌生的城市

谁肯好酒好诗地招待我

和我的朋友们呢

诗歌,既然承担了友谊的桥梁

也应该让它成为往还的礼品

茂名

——茂名:因晋代道术家、济世医家潘茂名而得名。

终于回到了茂名。虽然我们

都知道这命定的归程,它的日期

和线路都是一种精确的设计

但仍然忍不住些许的激动

说它是南海的明珠,这太俗了

说它是你灵魂的家园,又太矫情

说它美,你看到了满地的垃圾

说它丑,你心中的气总是不平

茂名是你睡觉的地方,这总可以

茂名是你吃饭的地方,这总可以

茂名是你恋爱的地方,这总可以

茂名是你生仔的地方,这总可以

在茂名,你成不了仙,像潘茂名

在茂名,你成不了圣,像冼夫人

在茂名,你需要流汗,这是你的生活

在茂名,你还要流泪,这是你的命

你在茂名出生,你还想在茂名死去

在茂名,你一生都瞭望着远处

但是茂名,却又是那个

你走出去就想回来的唯一的地名

2016年3月2-3日,于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