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孔中国心 创办燕京大学的司徒先生

核心提示:司徒雷登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一手创立了燕京大学。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国华盛顿,终年86岁。

凤凰卫视4月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楠: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各位好,欢迎收看《凤凰大视野》。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出生在中国,说着一口地道的杭州普通话,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年,他子承父业,在中国传教、教书,一手创办了与北大、清华齐名的燕京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达二十八年之久,后来他在国共两党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就是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胜于是一个美国人,历史学者林孟熹曾经这样评价他说,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那样曾经长期而且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男:同时它也是有限的空间,通往上帝的门之所以窄,故意弄得很窄,很不喜欢上帝的家里太多人。 解说:1952年大学院校调整,十三所教会大学纷纷裁并,教会大学在中国成为绝响,为延续基督教在华教育,东海大学于1955年隔海在台湾台中诞生,1963年落成的路思义教堂如今已成为东海大学的地标,而在北大燕园未名湖心经过重修的鲁斯亭实则纪念的是同一人,司徒雷登的挚友当年燕京大学的副校长路思义(Henry Winter Luce)。

连战(声音来源2005年北大演讲):北京大学的现址,就是当年燕京大学的这个校址,我的母亲在1930年代在这里念书,所以今天来到这里可以说是倍感亲切,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

受中国文化多年熏陶 致力办学创建大学

解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2005年应邀在北大演讲时,开宗明义就透露北大的现址就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一座消逝了数十年的名校,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对于知名作家谢婉莹的女儿吴青而言,燕京大学也是她的母校,母亲的学校。 吴青(北京外国语学院前教授):司徒雷登和燕京是分不开的,它们等于是同义词,没有司徒雷登就没有燕京大学,没有燕京大学也没有司徒雷登,所以我是觉得燕京大学的本身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结晶。其实司徒雷登的本人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结晶。

陈远:一方面他有这个圣徒的光芒,另一方面其实他也有那种枭雄的雄心。

解说:杭州耶稣堂弄以当年传教士聚居为名,当年的教堂天水堂依旧貌复建,重新恢复了礼拜。一百多年前司徒雷登的父母就在这座教堂传教,而位于教堂旁的故居也恢复了当年的陈设,1876年司徒雷登就诞生于此,幼年的司徒雷登终日与中国保姆与玩伴为伍。

沈建中:司徒雷登出生以后接受的第一种语言不是英语,而是杭州话,所以他的奶妈是杭州人,所以他以后讲的带杭州口音的普通话不是没有来由的。

解说:他十一岁时才被送返美国求学,深谙希腊文及拉丁文的他在美国顺利完成高中及大学学业,进入协和神学院后的神学养成,他下定决心继承父志,做一个传教士。杭州的风景区有着司徒雷登童年的满满记忆,更是他传教生涯的起点。1905年司徒雷登带着新婚妻子重返中国,这时的满清王朝摇摇欲坠。推翻满清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司徒雷登在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期间更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巨变,他成为参与中华民国首次临时参议会的外籍人士。

沈建中(杭州名人纪念馆研究员):南京被革命军控制之后这个阶段他被美国联合通讯社聘为记者,他采访了1912年4月份临时参议会的会议,司徒雷登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孙中山。

邵玉铭(台湾政治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前主任):因为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这对于美国基督教教会又是天大的喜讯,就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他认为这是上帝赐福于中国。

解说:新时代的来临,本地大学的崛起,教会大学兴起合并风,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大学以及后来加入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合并成为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出生中国,学贯中西,鹊屏中选燕大校长。1919年春天,初到北京的司徒雷登就嗅到了大学校园里沸腾的民族主义意识,夹杂着爱国主义和新文化的五四运动,掀起浪潮,燕大学生更是运动中的活跃分子,以致他初到任的第一天就见识到了学生运动的狂热。

蔡公期(燕京大学校友):1919年6月6号他首次上任,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因为当天正是北洋政府释放因为参加五四爱国游行被捕的学生,其中有不少燕大的学生,这样的话,绝大多数同学都去欢迎这些英雄去了,所以台下冷冷清清。校长上任受窘,可是司徒雷登处之坦然,第二天就接见了全体被捕同学。

解说:面对学生运动所采取的理解与宽容的态度,这是司徒雷登走马上任的第一课,草创维艰,百废待兴,燕京大学的最初六年软硬件设备极度匮乏。

陈远(《消逝的燕京》作者):在司徒接手的时候呢,燕大还不是在现在的燕园,而是在当时城里叫盔甲厂,只有3间教室,教师合格的只有两名,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解说:而司徒心中早已有了建立中国最美丽校园的蓝图,为实现这份蓝图他找来挚友路思义出任副校长,主要任务就是募款,他更不时亲自出马十五年内往返美国十次。司徒在回忆录中自豪地表示,那是一个缓慢的艰苦工作,所有的钱都是美国人民自愿的礼物,没有一块钱来自美国政府,但当来自美国的募款减少时,他转而向中国内部政要接触。陕西督军陈树藩的义举加上司徒雷登的中国式社交,成就了燕园的诞生。

陈远:陈树藩非常孝顺的一个人,燕大这个园子最初的校址就是陈树藩买来给他父亲养老的一个地方,在司徒相中的这个校址之后他就前往陕西去说服陈树藩,那他说这个事情是我父亲来做主,你跟我父亲去谈,司徒就打听到陈树藩的父亲非常喜欢看戏,这个时候司徒才去拜访陈树藩的父亲,一见面司徒就讲我喜欢戏剧,这个时候陈树藩的父亲就表现得很痛苦,说这个地方我不卖给你们,司徒一听,就很吃惊,说我要送给你们。

解说:北洋军阀对教育的急公好义也颠覆了人们对军阀的刻板印象。

在耶鲁大学毕业的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匠心下,一幢幢中国宫廷形式的校舍陆续拔地而起,1926年新校舍也相继启用,飞檐琉璃,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巍峨华表,新校舍保存了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引进供暖、自来水及上下水道等现代化设施,全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于焉诞生。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后,女大学生在校园的身影也成为美丽校园内的另一道风景,而新校舍更意味着燕大向一流大学迈进。

陈远:有一个转折点就是一大批名师来到燕园以后,这个时候的课程设置它有了一个转变,学术化,它越来越凸现,像国文系,像这个历史系,社会学系,像新闻系,这是亚洲第一个新闻院系。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

开风气之先河 打破办学惯例

解说:国文系与历史系的诞生是面对国内反基督教会风潮的本土化策略。

邵玉铭:他要洗刷教会大学完全洋化而不重视中国的文化的一个大学,所以特别他成立一个叫中国文学系,大概网罗了所有在当年在中国最有名的所谓汉学家或者是所谓研究中国问题的这些专家学者都在燕京。

解说:新闻系、体育系及社会学系的设立,更是开风气之先,当时传统妇女仍有着缠足恶习时,燕大的女学生已经成立了棒球队、冰球队,社会学系的师生更主动加入社会服务的行列,当时的大学院校西方教员与中国教员同工不同酬,司徒雷登对中外教师一视同仁,这吸引了大批名师涌入燕大,也使得燕大的声名鹊起。

陈远:司徒他有讲中国的教员和西方的教员要同等的待遇,甚至中国好的教员拿得还要高,也是在他的这种这个举措之下,当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名师聚集到燕园。

吴青:司徒雷登他还创造了双语的环境,老师可以说中文,也可以说英文,因为他所有外籍老师,他们家的门也是永远向学生开放的,随时可以去,随时可以跟学生谈心,而燕京大学就是一个培养世界公民的地方。

解说:燕大的建筑都以捐款人的姓名命名,唯一的例外是临湖轩,这不仅是司徒雷登的宿舍,更是燕大一家的大客厅,这里见证了无数校园佳偶的婚礼。吴青的父母吴文藻与谢婉莹就是在司徒雷登的见证下在这里完婚,谢婉莹燕大毕业后赴美留学,返国后就留校任教。

吴青:你像司徒雷登能够叫出敲钟人的名字,能够叫出在食堂里扫地人的名字,能够叫出那时候学生不多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所以他就是一家人,而老师跟学生也是一家,经常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头来做客,所以师生的关系我觉得是一种朋友的关系。

协助中国抗日 被侵略者软禁四年

解说: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引起司徒的愤怒,1933年司徒雷登返回美国两个月,罗斯福总统找他去白宫咨询他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看法,返回燕大后他仍不断透过管道鼓吹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

邵玉铭:那美国的基督教会也在美国各地发动写信,甚至于游行,要求美国支持中国抗战,这个传教士的力量是美国最后决定支持中国背后很大的一个力量,司徒充分扮演了这个角色。

解说:1935年的反日爱国学生运动,燕大学生再次扮演关键角色,并且改变了中国的局势。

邵玉铭:1935年12月9日的时候,一二九运动,要求国共合作来抗日,这是当时在北平一个整个的气氛如此,那学生爱国运动他当然是支持的,很多大学参加,但是领头的在那边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燕京大学,这个给国民党跟共产党很大的压力,所以在1936年就发生了西安事变。

解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陷,北京、清华等大学南迁,司徒雷登坚持要在沦陷区维持一所学术独立的大学,于是他在校园里插上了美国国旗,以抵御日军的介入,成为北平当时唯一的大学绿洲。自由绿洲只维持了四年多,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燕京大学的招牌被日军摘下。

燕大在代理校长梅贻宝的领导下南迁成都,而司徒雷登则被视为筹码遭到日军的软禁,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软禁期间,他完成了平生自述和英译中国四字成语,更多的时间则以玩纸牌打发。

邵玉铭:因为没事干嘛,他们好像玩的就是纸牌,我是没有玩过那东西,玩了四年,三个人好像是,其实有一个还是医生,为什么医生呢,万一这司徒身体不好这医生就近照顾,所以日本军阀想得蛮周到的。

解说:燕大许多教授与学生也纷纷遭到日军逮捕而系狱,负责后送学生至抗日大后方或解放区的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侯仁之也被牵连其中,侯仁之与同是燕大毕业的张玮瑛结成连理,同样是由司徒雷登福证。临湖轩的婚礼一切从简,侯仁之之女侯馥兴她讲述了父亲那段充满情谊的系狱过程。

侯馥兴(侯仁之女儿):司徒在临湖轩他那个客厅里边是放着很多书的,是大家可以随意去看,随意去借,1937年出了一本书叫《尼罗河传》,所以他一直想着这本书,在监狱里和孙道临谈的时候我父亲就谈起了这本《尼罗河传》,他说他想为黄河写传,等到抗战胜利之后,复校委员会开会,有一次会议之后司徒给了他一本书,打开来一看是《尼罗河传》,上面写了一句话意思就是说,苦难的时候我们已经忠诚不渝的忍受过,现在在欢愉中结束了。

解说:1945年日本自认大势已去,释放了司徒雷登,《时代》周刊杂志特别以“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为题报道了司徒雷登被软禁的1500个日子。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

出任美驻华大使 反共态度使其失去人心

抗战胜利后,司徒雷登应召赴重庆出席蒋介石举行的外交招待会,席间结识了毛泽东,蔡公期转述当时亲历者燕大校友杨富森的说法,杨富森当年以中央社记者的身份例会采访。

蔡公期:毛泽东先生正迎面走来,他反应很灵敏,他立刻跟富森说,富森,你给我介绍一下,富森马上大步走上前去,见到毛先生说毛先生,我是中央社记者某某某,我给您介绍一位老朋友,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校长,毛主席反应很敏锐,立刻大步趋前,主动伸出手握住了老校长的手说,噢,用湖南话说,司徒先生,久仰,久仰,你们的学生在我们那边工作得很好喔,于是一个用湖南方言,一个用杭州方言,两位老人就聊了起来了,没过几天,有周恩来先生在座,毛主席宴请了司徒雷登。

解说:司徒雷登在中国政界人脉的左右逢源让他意外出线,取代了预定人选魏德迈成了美国驻华大使,一脚跨进了最复杂的政治场域,这一年是他人生的最高峰,他受邀返回出生地杭州,获颁杭州市钥,成为第一位杭州荣誉公民,他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的演说更是盛况空前,耶稣堂弄甚至改名司徒街,但当时诡谲的国共情势令司徒的大使生涯快速走向谷底。

邵玉铭:但是呢他是反共的人,他一直要求美国支持蒋介石,一直希望美国援助中国剿共,可是马歇尔将军在中国待了13个月,发现这个国共没办法成立联合政府,这个内战恐怕难以避免,所以后来司徒的所有的建议主张支持国民政府就不被马歇尔将军、杜鲁门总统以及国务院所支持。 解说:1946年底国共内战方兴未艾,北京爆发沈崇事件,大学生群情激愤,司徒雷登以美国驻华大使的身份返回燕大安抚学生情绪。

蔡公期:我还记得当时学生自治会的主席丁树训,他用很流利的英语Mr Ambassdor,好,那一声清脆的,我到现在都记得住,然后就质询他为什么执行美国的反动政策,他并没有有什么其他愤怒啊,和其他的表情,没有,他很镇静的默默地听着,也没有加以解释。我觉得老校长这阵的心情确实也还是很复杂的。

解说:曾经是学生热爱的校长,却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大使,而驻华大使调停国共内战的工作却因为他亲信的中国籍秘书傅泾波,使他的沟通陷入窘境。

邵玉铭:中国共产党觉得这个傅泾波好像跟蒋介石很好,所以很多话又不敢告诉这个司徒雷登,那美国大使馆在华的驻华的大使馆这些高级官员都知道司徒是个反共分子,而美国当时已经不预备参加中国内战,所以很多的公文也不经过他了,所以变三边不讨好啊,他窝在那个大使官邸几乎发生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他这个大使是个彻底地失败。

解说:当国民党在内战中大势已去,各国使馆纷纷撤往广州,司徒雷登却坚持留在南京,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邵玉铭:毛泽东这时候已经占领了北平,跟周恩来就邀请他,因为他每年6月24号过生日,都在北京燕京大学过,就请你到北京来我们大家谈谈,因为那时中国革命胜利在望,看看以后我们中共建国以后,美国跟中国的关系怎么样,就请他到北平去谈这个事情,司徒当然也欣然就道,但临行打给电报给美国国务院,国务院就转给白宫,说不准去。

解说:司徒雷登悄悄返回美国,从此未能再踏上中国的土地。1949年8月毛主席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以反击美国的白皮书,这篇文章后来被编入中学教科书,司徒雷登成了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1962年病逝美国,遗愿归骨燕大校园,但骨灰再回到中国,却是一波三折。燕大49级校友国仲元任职驻美大使馆时,所负责的第一个案子即是司徒雷登的骨灰回归案。

国仲元(燕京大学校友):按照他的遗嘱是希望葬在燕园,那么中国方面也在1986年的冬天批准了这个事,批准了这个事,但是到1987年初的时候因为有人写信反对,所以外交部有一个文通知使馆,就说这个事情暂缓进行。

解说:傅家后人因年事已高,为免后继无人完成司徒的遗愿,最后放弃燕园,选择归骨出生地杭州,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的安贤园,哲人已远,但精神长存,燕大校友无一不把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做为人生目标。

姜楠:在香港青衣有一所燕京书院,与燕京大学有着同样的校徽,同样的校训,同样的校歌,这所中学是燕京大学校友会香港分会的校友们在1977年捐款成立的,旨在延续燕大的办学精神和传统,书院的四个社团组织更是以四任校长之名命名,分别是雷登、雷川、志韦、贻宝,而服务社会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美国面孔中国心,教会出身,教壇耕耘,曾经别了的司徒雷登并未走远。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 00-09: 35

周一至周五 16:15 –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