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举办第二届商学院论坛 开启商科教育‘聚力’新时代

圆周对话:“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契机

自1984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恢复设立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四家管理经济学院起,我国的管理学科发展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商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商学院需要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需要更好地响应政策、服务政策、加强学习和交流;这一系列变化都在鞭策着商学院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思路不断延伸,培养策略不断调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王永贵、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康涛、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纪昌、哈佛中心(上海)董事总经理黄晶生等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探讨,纷纷对“一带一路”将为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提供哪些强有力的支撑发表了各自观点。为配合国家战略,各高校分别打造了“一带一路”沿线商学院联盟,建立了“一带一路”双创中心,或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各校还完善了外语专业的培养,注重提升国际水准。

三十余年来,不少优秀的商学院和培养模式异军突起。仅以各院校开设的MBA教育为例,是否通过“AACSB”、“AMBA”、“EQUIS”等国际认证,也成为衡量商学院质量是否提高的标准之一,成为判定商学院教育体系是否规范了领导者、教师、管理人员的行为及架构硬件和软件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依据。在这“三大皇冠”的耀眼光环下,中国商学院经历了怎样的认证之旅?本届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商学院院长王雪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郭海涛、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健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施骞、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财管学院院长王真等分别根据各自院校的情况和特点介绍并探讨了认证的目的和宗旨,对国内商学院的认证现状和未来前景做了深入剖析。讨论表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是各商学院选择认证的初衷,但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去积极扶持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