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副教授义务捡垃圾传递正能量 称“育人先育己”

-  凡人善举,催生“灯塔效应”

-  在成为一名义工之前,许锬的周末生活大致是这样的:在家看看书,锻炼锻炼身体,或者陪爱人孩子去植物园、动物园玩玩,生活很轻松,节奏很舒缓。不过成为义工后,他的闲暇时光就被分割了。

-  “我们做义工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青少年发展教育、家庭教育和帮助老人。”许锬说。具体来说,义工组织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和孩子们一起捡垃圾,维护城市卫生;为市民提供义诊服务,搞传统文化讲堂,扶贫助弱等。活动时间不固定,有的时候每个月一次,有时一星期多达七次。

-  忙着做义工,陪伴家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不过家人们并没有怨言,反而很支持。

-  “我爱人是安徽农业大学的教师,我不会开车,有时候我们在外地做活动,她还开车送我。”许锬说,有时他也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让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习惯,感受献爱心的快乐。

-  和许锬一样,在义工这个社会群体,往往是一个人带动一家人,一家人带动一群人。义工们的凡人善举,催生出了“灯塔效应”。有时候,他们出去做公益活动是几十人一起,有时是上百人,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善举充满成就感,而这些善举又会感召更多人。

-  做义工会影响工作吗?许锬摇了摇头。他说,教书是自己的首要工作,不能让课堂质量“减分”,他会提前把课备好。他参加义工活动,利用的是空闲时间。不过让他感动的是,学院领导对此也很支持,还鼓励和表扬教师做义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社会做贡献。

-  传递善念,内心满是正能量

-  爱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在义工之间,也是如此。

-  “在我们这个群体,有身家千万的企业家,有知名医生,有大学教授,也有公司职员,甚至全职太太,还有本身生活就很困难的人。”许锬说,做义工没有职业之分,无论是繁忙还是空闲,只要有公益活动,大家都踊跃参加。

-  有一名义工,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以前在合肥工作,后来回到了老家。“以前我们每次做活动,他都很积极。现在他虽然不在合肥,但是只要有时间,他还会专门坐车到合肥来做公益,令人感动。”许锬说,参加活动时,大家都抢着干活,不会挑肥拣瘦。

-  “比如,每个周末我们会组织一次针对某个小区及周边公共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家就来到这个小区,或者在附近一起捡垃圾。”许锬说。有时,大家会一起去看望贫困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无论是身家千万,还是普通百姓,这些事情大家都抢着干,没有高低贵贱和贫困富有之分。

-  “人这一生中,最重要与最难的功课是学会爱和传递爱。每一次参加公益活动,我们的内心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许锬说,这也许也是他愿意并充满动力去做义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  义工是一群做事认真,乐于奉献的人。尽管他们不确定善举能发挥多大作用,但只要对他人能有所帮助,能传递善念,自己的内心就很快乐。

-  改变自己,让生命更有价值

-  传递善念,内心充盈,对许锬来说,在义工服务中的收获远比付出多,助人者和受助者相互学习,相互得益,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修为,开阔眼界,还改变自己,让生命更有价值。

-  许锬告诉记者,他也常常参加对义工的培训,这种培训不是教授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加强个人修养,让自己心态更加平和,懂得感恩,以及提升智慧。在这个群体里,有很多教育界专家,经常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和与青少年发展有关的活动。作为一名参与者,他也受益匪浅。

-  “不知不觉,我觉得自己改变了。与此同时,我的改变也给家庭带来了改变。”许锬说,他现在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教育问题有了更多感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以前可能我会有些苛责,但现在我更加在意的是自己如何做好一名好父亲,给孩子做表率。”

-  “快乐公益,快乐学习,提升自我,在辛苦付出中感受快乐。”许锬说,在义工这个群体,他还是一个新人。其实,人人都有条件成为义工。平时大家在生活中的一次让座、一次捡拾垃圾等小事,都是善心的体现。如果将这份善心用于服务社会,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是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