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一土学校如何应对当下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北京朝阳区八十中学枣营校区一楼的三间教室“暗藏”有这样一所学校,在120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位老师带着30多名学生,探索理想中的个性化教育如何实现。

这样一所“朴素”的学校,在具有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北京显得非常“另类”——“一土”就是“一个很土的学校”,创办人李一诺这样解释一土学校的来源,“‘土’听起来比较接地气儿,好的教育让人能够回归自己”。

然而,成立一年多的一土学校已经吸引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很多家长的目光。通过企业级的管理与运营管理学校;通过IT体系的研发为老师和学生服务;重构教师职业发展帮助教师成长;甚至在寻找100名乡村教师免费提供IT系统培训和支持……这所小学校正在努力实现它的大梦想。

在一土学校开学典礼上,李一诺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一诺创办一土学校的初衷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任性”:在聚集着2000多万人口、名校林立的北京,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在没找到合适孩子的学校的情况下,她果断决定和丈夫一起,自己办学校。

在一土学校,最明显的“个性化基因”就是跨界,一土学校的团队由三类人组成:以李一诺为代表的有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以郭小月校长为代表的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此外还有经验丰富的IT系统团队。“教育+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技术”,这样一群跨界的“并不是单纯做教育的人”让学校的运转焕发出活力。

李一诺坦言,在筹划创办一土学校的之初,就考虑到当下的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

教育体系还是沿用过去200年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的面对未来?

传统的教育还是以教授知识为主,但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学校越来越成为“孤岛”,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和社会“连接”非常有限,如何让学校成为社会的中心、社区的中心?

基于这样的担忧,从建立一土学校之初,李一诺就希望打破围墙办教育,企业级协作和项目管理让团队解决问题变得高效,但是在围墙打破之后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新秩序?面对当下教育面临的挑战,李一诺和一土学校做出了回应。

“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内心充盈的孩子”

一土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称不上对传统教育的反叛,它并不是要与传统的教育理念决裂,而是改良。李一诺将学校的课程体系概括为“骨骼(国家教学大纲)、肌肉(特色教学方法)、灵魂(个性化培养、内驱力激发)”。

“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上,认识汉字既可以让孩子一个字抄写20遍记住,也可以用学习画甲骨文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汉字的美,这更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学习特点。”李一诺介绍。

学校的课程体的“肌肉”,即特色教学方法则是通过晨会总结、项目制学习、导师制、个性化评估等这些方式来实现。项目制学习是跨学科的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驱力和领导力。除学科教学外,孩子们还有自己的导师,导师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个性化评估则借助IT体系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这样的评价更加侧重于过程,而非结果。

郭小月校长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在一土学校,有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6岁的小土豆问郭小月校长,我可以做校长吗?

小月校长在和语文老师交流后发现,这个小男孩其实不爱写字,但是说到吃饭就非常积极,而且在生活中也非常注重礼仪。“爱吃饭就当午饭校长吧!”于是,在一土学校又多了一位“午饭校长”,从那天开始,小男孩开始主动了解校长的职责并记录下来,慢慢开始不再厌倦写字。

“这才是生成教育,随时能够把握孩子成长的那个点,那个机会,如果那个点错过了就正是错过了,这种成长就来源于孩子的内驱力。”李一诺说。

个性化教育如何实现?

“个性化教育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课程,这做不到也不现实,我们觉得个性化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李一诺说。

但是孩子的内驱里怎么教?其实,在一土学校,保护和激发孩子们内驱力的教育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孩子们从晨会开始一天的校园生活。在晨会上,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做这些事:

1、根据多元的“今日主题”组织讨论;

2、设定当日目标;

3、用颜色去记录情绪,接纳并了解自己,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

在记录情绪的过程中,学生们要通过四个颜色表达自己的心情,绿色代表高兴、平静和自信,红色代表生气、狂野。这样的活动从小就教孩子们对情绪的认知,内心充盈核心的就是要认知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除了晨会,一土学校的课程中也处处体现了对内驱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时,老师首先会引导孩子们思考:语文课上你最想学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画出属于班级的语言学习树,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目的“挂”上去——

想写出漂亮的字;

希望阅读更多的书;

认识地铁站的站名……

孩子们画的语文学习树

这样的引导过程其实与企业领导力培训异曲同工,“成人领导力的培训有两个核心的目标,首先是设定自己的目标,其次通过绘画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用绘画的形式去体验。”

在一土学校,规则并不是僵硬的条条框框,不是把孩子当做小机器,而是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和参与,所以规则都是由学生们自己讨论制定的。“每一个人要清晰自己的感受,也尊重自己和别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在群体中产生规则,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们讨论产生的规则和我们想要的规则不会有太大差别,孩子们也知道守纪律,不能去打扰别人。”郭小月说。

放学前会有一段时间让孩子们用来整理和总结,今天早上设置的“小目标”完成了没有?

完成目标的孩子放学前可以找老师领取五颗豆子,孩子们可以在墙上相应的格子里涂上喜欢的颜色,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数豆子的过程还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算数,其实很多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目标也在其中实现了。

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学生,老师会接受孩子们没有成的状态,帮助孩子们去寻找原因,鼓励孩子们自发的行动。

为学生和老师服务的IT体系与“企业级管理”

一土学校有一群技术牛人搞IT,但是在这里有一个共识:技术的核心就是紧密支持教师,起点是人而不是工具,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学校研发的IT体系,可以使人员管理、资源管理、流程管理都在IT体系上实现。一土APP将学校、老师、家长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收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学生行为记录,家长可以看到老师、学生分享的所有和自己孩子有关的内容,简单有效的解决了家校沟通的问题,同时老师的课堂同样可以成为案例,有学习和教研的价值。

“企业级的管理”也是一土学校跨界的产物。其实,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视运营和管理的机构,“学校开一门艺术课,光采购的东西可能都有20多种;带孩子出游,安全、踩点、记录、沟通等问题也需要考虑。”

所以很多表面上看起来的教育行为,其实有大量的运营与管理的工作在后面支持。但大部分学校没有管理、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很难做到用管理经验、运营经验支持教育活动。

在课堂上,学生们和老师交流

曾在麦肯锡供职多年并成为全球合伙人之一的李一诺,基于企业对培养人才的成熟的职业发展体系,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构建一土教师职业发展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由于企业级协作、支持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专业化问题解决能力等企业管理经验的引入,才实现了一土170天创校的奇迹。

“企业中强调的沟通协作能力、创造力和执行能力对老师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为老师做了很多企业管理、运营以及职场能力的培训,很多老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素养跟企业是相通的。”李一诺说。

在个性化学习中教师需要扮演的五个角色

除了将学生作为学校的中心,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外。在一土学校,老师也是学校的中心,“只有内心充盈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内心充盈的学生,所有好的理念最终的实现都在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

在传统的学校,老师主要负责知识的传授,职责和功能相对单一,但是个性化的教育给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

首先是学习的设计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因为老师传递的知识和内容一定有目标、想法,要把教学教研目标放在学习设计里。

其次是引导者,所谓的引导者就是老师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课堂的管理者,帮助学生把想法进行归纳、总结的角色。

第三个角色是教练,“教练”是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一对一的帮助孩子,用一些对话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从而让他通过内生动力来成长。

第四,教师应该是一个合作者,打破现在教育领域的一些桎梏,让教师们之间产生紧密的合作,包括学科领域和创新领域的合作。

最后教师还应该是倡行者,包括家校沟通领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把学校的教育理念、想法传播出来,并用行动去正面影响更多的人。

学生与老师一对一交流

面临这样的多重身份的挑战,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角色。在一土,教师的职业发展体系中有16项核心专业技能,包括三项基本的核心技能,为教师绘制出了一幅成长路线图。“在一土,我愿意成为一个孩子头,沿着这个我们为老师描绘出的成长地图,来和教师一起共同成长。”郭小月说。

通过提供App 和 IT 系统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一土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今年愚人节,李一诺又做了一个决定将“愚人”精神进行到底的决定:寻找100位农村一线教师,为他们提供一土 App 和 IT 系统的使用和支持,搭建乡村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沟通的桥梁。同时,通过IT技术和社区的力量,连结有情怀有专业能力的志愿者和有丰富经验和资源的公益组织,对准乡村教师不同的实际需求,提供实际的帮助、培训和指导,从4月1日开放至今,一土“愚人社区”已聚集了来自全国23个省及偏远山区的70多位乡村教师,和超过400位来自全世界的志愿者和NGO公益组织。

叶慧敏老师所在的江西石下村小就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在这个留守儿童占80%的班级,叶老师用App把孩子在学校日常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远在广东的父母可以每天看到孩子在学校真实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和孩子沟通。“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有了技术的支持与教师的培训,在千里之外的大山里,一土学校的三个目标也得以实现。

从刚开始因为没有适合孩子的学校而决定自己办学校,到现在希望通过努力推动乃至在未来重构当下的教育生态系统,“愚人精神,移山不止”,李一诺与这所小学校的大梦想正在路上。

采编:王学涛/搜狐教育智见

搜狐教育智见独家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智见介绍:搜狐教育原创账号,介绍适用于7-16岁孩子的素质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特色,帮助他们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软实力。在这里你可以触达百余位知名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操方法,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