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正版教材太貴 養肥盜版市場

□書商與出版社對接走的是“添訂補”渠道,以至於在開學一兩個月后還拿不到教材,新生一頭霧水、苦不堪言

□每年大一新生進來的時候,學校裡的復印店老板就會找每個班的班長,推銷自己生產的復印書,“便宜了一半兒多”,一些學生在付錢之后才知道是影印版

□任課老師把自己編寫的教材帶到教室銷售。雖然老師沒有強制購買,但為了考試,大部分同學還是掏了錢

----------------------------------------------

“花了700多元,教材還是沒買夠。”開學以來,雲南某高校法學專業的大一學生盧小林一直為沒有教材而苦惱。雖然早在開學時就交了錢,可直到現在專業課的教材還沒著落。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眼花繚亂的教材市場和多樣化的購買方式,使高校大一新生一方面購買教材的開銷較大。另一方面,由於部分新生在開學后訂購教材,書商與出版社對接走的是“添訂補”渠道,以至於在開學一兩個月后還拿不到教材,新生一頭霧水、苦不堪言。為此,不少學生隻有到二手書店或復印店購買,培育了盜版、影印或復印教材的市場。

400元的教材在舊書店50元就能買到

新聞專業的范杰大一剛進校時,被告知需要交500元的教材費,但並不知道要買哪些教材。一段時間后,范杰隻拿到了英語教材,而且“沒有一點折扣”。

“之后我自己又買了27本教材,近800元,比半年的住宿費都高。”范杰說。

然而,交了錢也不一定能准時拿到書。盧小林所在的班級在學校書店訂購了高數課本。“直到高數課已經上了50多頁書的時候,書店才把貨給我們。”盧小林說。

為何統一訂購的教材到貨慢?昆明新知圖書城的一名工作人員說,開學后訂購教材,由於是“未按征訂要求的計劃訂數”,所以走“添訂補”渠道,訂購數量少、品種分散,不少出版社要湊夠一件(一箱)才發貨,而且大多數物流走的不是飛機或火車,而是汽車,因此到貨較慢。

而對於已經進入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些“近似於教材的必讀書目”,有錢都不一定能買到。

“好多書絕版了,二手書雖然也可以買到,但價格貴得離譜。”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湯力曾在孔夫子舊書網購買了一本定價只是20元而成交價卻高達90元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絕版也是圖書市場常有的事兒。”某出版社圖書編輯說,由於要考慮成本控制和圖書上架的更新速度,導致圖書的印刷量與銷售量密切相關,“一般每次隻會印3個月的量,多印了書賣不出去,最后吃虧的還是出版社”。

盧小林和范杰沒想到,自己花400元買的英語教材,在學校附近的舊書店花50元就能買到。

記者在昆明呈貢大學城的幾家舊書店看到,各類教材十分齊全。

“一到畢業季,我就去學校宿舍樓下回收舊書。”書店老板吳卯(化名)介紹,他店裡一些二手書的來源基本是各高校“收來的”,“針對性強、價格便宜”,定價為21元的一本教材,根據品相好壞,5到10元就能賣給學生。

然而,舊書店中的書籍並非全是二手,有的印刷粗糙一些、翻開時有刺鼻的味道。“這是盜版的,但沒有錯字。”老板直言不諱地說。

盜版書在二手書店十分暢銷,不少學生前來購買,其中不乏班級“組團”購買的。“一本《新聞採訪與寫作》,單賣20元,如果班級統一訂購,每本能便宜兩元。”曾經在二手書店訂購過教材的某高校班長坦言,“學生嘛,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價格。”

復印教材“省錢又及時”

“我們買正版書反而比不上別人用復印版的,復印版隨到隨買。”盧小林認為,自己比別人多付了一倍的價錢,卻還不能及時用上課本,十分不值。

統一訂購“折扣少、到貨慢”,不少學生覺得“吃了統一訂購的虧”“還不如自己去舊書店買二手書”。

除了買二手書,復印教材也是“省錢又及時”的方式。

據學生們反映,每年大一新生進來的時候,學校裡的復印店老板就會找每個班的班長,推廣自己生產的復印書,“便宜了一半兒多”,一些學生在付錢之后才知道是影印版。

為此,記者拿了一本近400頁定價為49.8元的《全球新聞傳播史》到一復印店復印,隻花費了25元,隔天就拿到一本B4大小、外殼用粉色封皮紙包裹的復印版。

“教材復印更便宜是公開的秘密。”曾在某大學附近一家復印店打工的杜青(化名)說,復印店靠每復印一本教材獲得10元的利潤。不少復印店裡有上百本影印書目,都是學生拿紙質書復印時留存下的,且“復印店之間的電子資源大多是共享的”。

此外,因為買不到正版書,上淘寶買復印版的書也成為學生的教材來源之一。

“商家因批量影印制作,所以價格便宜,質量也更好。有的書上甚至還能看到某些大學圖書館的印章。”湯力說,有些商家甚至會關注書籍網絡電商特定的書籍是否已經斷貨,一旦斷貨馬上在C2C電商上推出。

雲南某高校教務處一位負責人早就關注到了這一現象。

他認為,一方面要對侵權行為予以重拳打擊,但另一方面這一現象也顯示出,在互聯網時代,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學習到更多更新的內容,使得老師更重視制作PPT,同時再要求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那麼,“是否還需要讓新生大量購買教材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對此,不少學生承認,他們購買的教材有不少是“浪費”。“好多教材買了沒用過,還不如看老師的課件。”某高校對60名學生的調查也顯示,被訪學生中75%的人說“購買的教材基本沒怎麼使用過”。

某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杜敏說,這學期所選的一門專業選修課,任課老師把自己編寫的教材帶到教室銷售。雖然老師沒有強制購買,但為了考試,大部分同學還是掏了錢。但沒想到老師上課仍然是以PPT為主,“400頁的教材大約隻用了100頁”。

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

針對目前高校周邊復印店盜版情況的普遍,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指出,盜版復印經營活動,嚴重侵犯了作者及出版單位的合法權益,且部分復印店未經工商、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審批,屬非法經營,且多數復印店對復印內容並不進行核驗,存在文化安全隱患。

為此,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會同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聯合下發了通知,對全國40個城市高校及其周邊復印店進行專項治理,其中一項整治內容就是“利用電腦或雲盤中的教材電子文檔進行盜版復印活動,整治網上開展盜印、復印教材業務的網站”,對“復印店電腦中存儲大批量教材PDF文檔情況進行調查並納入案件查辦”。

“復印治理已經成為出版維權工作的主戰場。”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務與版權管理部的相關人員說,他們在多個省會城市調查后發現,“正版書每頁成本1角錢左右,而盜版書卻隻需3分錢”。出版社每年因教材盜版導致的經濟損失大約3億至4億元。

廣東卓信律師事務所柯立坤律師認為,商家批量並以掙取報酬的方式復印教材已經明顯超過了《著作權法》規定的為個人研究、學習合理使用的范疇,是嚴重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學生復印教材,輕則可能被追究民事侵權責任,重則涉及侵犯著作權罪”。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大電商及資源分享平台,相關部門也開始對線上的盜版書籍、非法的PDF版書籍重拳出擊。

“復印店侵權行為是治理的盲點,作為出版社沒有時間,更沒有人力到各地調查清楚每一個高校復印店是否存在圖書侵權行為。”不少出版社的法律維權部門表示,目前的打擊盜版侵權工作,多數還是通過舉報的方式。

“從書商到出版社,多環節切割利潤,從而造成圖書整體價格偏高。”西南林業大學副教授李春光建議,教材市場龐大,少一些流通環節,把一部分利潤還給學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一部門負責人認為,“盜版教材的猖獗,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出版社轉型升級”。目前高教社正在著手嘗試探索適應新的業態,通過增加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數量,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從而客觀上改善復印、盜版教材的亂象。

“盜版會讓民族創新變為一片沙漠,長此以往,作者和出版單位都會失去知識更新的動力。”他說。(張文凌 蘇有鵬)

(本文受採訪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