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花式毕业典礼:穿着奇装异服过山车

都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已各奔东西。每一年的夏天,对有些人来说是足球的进门与啤酒泛起的泡沫,对有些人来说是西瓜的中间一勺与冰淇淋的第一口,对有些人来说,却是离别的泪水与铺展在眼前的新未来。六月到来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从各地回到学校,穿上学士服,将校园、老师、朋友和青春,一同定格到照片上,而毕业典礼,也往往成了每一所大学,送给它即将出去闯荡的每个孩子的“最后一课”。那么,高校里的毕业典礼都是怎样的呢?

民国时的毕业典礼与校长讲话的传承

13世纪初,法国的巴黎大学首创了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博士、硕士和学士三个等级,并设计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现代意义的毕业典礼也方显雏形。19世纪末,现代大学传入中国,作为与现代大学一起的“舶来品”,毕业典礼在民国时就受到了高度重视。民国初年的一份毕业典礼手册上就有记载:读经、祈福、演讲、毕业留影……

相对于其他东西来说,毕业演讲更能突显出每所大学的不同性质来,而最后一次演讲,除了鼓励学生,送出祝福外,有的当然还是母校对即将离校的孩子们的最后规劝与谆谆教导。例如191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演讲题目就是:今日正诸生立志之时。1937年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演讲题目就是:知先后、明公私、辨是非。如何成长为国之栋梁?如何为往圣继绝学?如何为万世开太平?校长们大概都将殷切期待凝结在了演讲背后的千言万语中。

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一直传承至今,而每年高校的毕业演讲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透过这些演讲回忆自己的青春,也透过这些演讲来认识今天的大学与大学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演讲就感动过很多人,他说:“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的演讲则将创业等干货与网络流行词结合在一起,让人受益匪浅的同时又倍感亲切。

玩快闪,坐过山车,国内花式毕业典礼齐上阵

谈起毕业典礼,人们想到的总是严肃或伤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高校的毕业典礼都越来越别出心裁。伤感与离别是不变的主题,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惊喜与欢笑构成你们最后的记忆。

当过山车与毕业相结合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6月11日,共青团上海市松江委员会联合上海欢乐谷就为东华大学等沪上八所大学的毕业生们准备了一场过山车毕业礼。毕业生们身着学士服,集体挑战过山车。当坐着过山车呼啸而过时,他们看到的是熬夜匆匆复习的自己,是共甘共苦的舍友,是一丝不苟划重点的老师,还是与自曾经牵过手的人?我们都不得而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在放声尖叫中他们用这样的疯狂向自己十几年的学子生涯挥手作别。

当“快闪”出现在毕业典礼上时,惊喜一定大于伤感。2016研究生毕业典礼正在北大体育馆举行时,三千名毕业生中突然就响起了歌声。就在大家疑惑时,会场三面纷纷有歌者从人群中站起来合唱。没有伴奏,没有音乐,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和北大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等演唱者一起飙高音,欢呼声如潮水。这场别致的“美声快闪”只有短短5分钟左右,既是北大歌剧研究院献给2016届毕业生的礼物和祝福,也是一场中国美声“走出去”赴伦敦首演的发布会。

北大的“快闪”是出现在礼堂里,而中山大学的“快闪”则是学生们自己走出去,途经四个校区。教授们放声歌唱,学生们载歌载舞,动感的打击乐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校园的上声,欢乐落在所有人身上。这是毕业生们,送给母校的最后一份礼物。

戴奇葩帽子,穿搞怪衣服,外国的毕业典礼你喜欢吗?

虽然近几年国内的毕业典礼已经越来越新颖,但是相比起国外来说,还是庄重肃穆的多,那么国外的毕业典礼都是怎样的呢?

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从来不是一片齐整的学士帽,而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奇葩帽子,因为耶鲁大学素来有戴怪帽出席毕业典礼的传统。距离毕业还有几个礼拜,当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忙着赶论文、喝酒吃散伙饭、收拾宿舍的时候,耶鲁的毕业生们还多了一项任务:寻找一顶最奇特的帽子!

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是一场名为Wacky Walk的奇装异服秀。毕业生们在这场活动中,将彻底告别古板的黑色学士服,可以任性地把自己打扮成各种喜欢的怪咖,而且据说每一届的主题都不一样……

说起牛津大学,人们总会想到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然而当毕业考试一结束,牛津大学的学生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尽情地释放自己,因此就有了一项传统——捣毁庆典(Trashing)。由于场面太混乱,所以“捣毁”庆典曾几次被禁止,甚至有外界担忧,这样的毕业生到底能不能成为英国未来的生力军。这是,毕业生就会一脸无辜地对你说:我只是想好好释放一下几年来寒窗苦读的巨大压力。

北大教授饶毅在发表的“最短但震撼人心的毕业致辞”中提到过,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毕业典礼作为毕业生们的“最后一课”,总是让人感动与不舍,然而再长的路总有尽头,相比起永远待在学校,母校大概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能够拥有远大的前程,似锦的未来!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