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一流大学科技园建设 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周怀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周怀营(右一)与校友交流。

本报记者 江东洲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地。

作为广西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主要依托单位,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导向,以服务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加强一流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于服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是如何集聚高端人才,加快企业孵化,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周怀营。

建立人才高地

为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技日报:人才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石。如何组建大学科技园的人才队伍,对于科技园的定位和发展意义重大。关于人才支撑发展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是如何解决的?

周怀营:依托高水平大学,是大学科技园的最大优势与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是建立高层次人才特区。学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借鉴海内外高校人才引培先进经验,适时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办法,先后实施“双百工程”(引培百名博士、百名教授)、推行“五大计划”(大师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提升计划、团队计划),统筹推进国家级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后备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率、国际化率、工程化率,人才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人才高地初步形成。学校国家级人才由“十一五”末的2人次增加到目前的11人次;新增广西“八桂学者”、特聘专家1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7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61.6%。2016年更是取得可喜成绩,引培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79人,比2015年增长近1倍。其中,全职引进“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各1人;柔性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1人,海外知名教授1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团队1个,新增广西“八桂学者”等省部级人才7人。

二是建立高水平创新团队。一批“学术带头人+团队”金字塔式高水平创新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如,以“八桂学者”陈真诚教授为带头人、具有13名博士、教授的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于2011年成功落户我校,这个团队的引进填补了广西生物医学专业领域的空白,到校后获得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2016年作为独立依托单位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实现广西在此重大研制专项上零的突破。以孙希延教授为带头人的位置感知与位置服务团队,规划设计了广西北斗示范应用方案并获国家批准,带动了中国兵工集团、广州海格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广西,推动了广西北斗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获得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以“八桂学者”孙立贤教授为带头人、8名博士、教授等组成的中科院新能源材料团队引进来校短短3年多时间,承担国家高技术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经费超过数千万元。以广西优秀专家韩飞雪教授为带头人、11名博士、教授等组成的橡胶材料团队引进学校后,承接了军用飞机轮胎技术开发的国际合作项目;与广西橡胶骨干企业合作,成功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去年全职引进的国家杰青罗笑南教授和柔性引进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张军教授加入该团队,将加强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研究,支撑广西千亿元产业发展。这些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

加快企业孵化

做大一批服务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日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是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孵化创业企业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职能,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发展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如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不断孵化、培育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

周怀营:大学科技园的首要功能是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把创业企业孵化作为科技园的核心职能,全方位为进驻园区的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增值服务,做大一批支持和服务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孵化能力。树立“追着企业做服务,帮着企业去发展”的服务理念,积极吸引创业企业来园发展,对入园初创企业设立“创业扶助”,提供创业孵化基金支持;对已过初创期的企业设立“创业加速器”,提供涵盖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创新基金申报、专利申报、企业培训、人才招聘、投融资咨询等18项特色服务,加快企业通往资本市场的步伐,为入园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科技园的魅力逐渐彰显,在孵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家,其中师生及校友创业型企业有35家,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获得各类国家授权专利89项。

二是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园创建了广西高校首家众创空间,建立了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两帮九助”服务保障体系(“两帮”是指帮助申报优秀创业项目,帮助提供资金支持;“九助”是指政策助、技术助、人才助、办公助、创意助、资金助、营销助、服务助、电商助等),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让科技园逐渐成为师生创新创业的“梦工厂”。目前,众创空间已入驻师生创新创业团队22个,并成功为2个团队开展了投融资服务。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成果转化

推动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日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采取了哪些举措,促使科技园成为教育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的基地?

周怀营: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把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围绕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将师生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的50多项科技成果吸引到科技园转化。

首先,与桂林国家高新区共同打造“推进产学研,我们在行动”平台,集合政府、高校的优秀资源,链接市场,共同在平台上推广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政府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其次,深挖潜力,耐心扶持。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数据—产品雏形—市场检测—市场运作,这个过程,牵涉面广,涉及的环节多,往往是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为此,大学科技园深挖潜力,寻找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对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给予足够的时间耐心。三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受众就是企业,与企业开展深入互信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畅通成果和市场的通道,必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能力。近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园与软通动力信息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广西LBS运营服务中心、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园区入驻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目的在于扩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吸引企业与校内专家开展科技合作,实现双赢。

目前,陈真诚教授牵头开发的“基于能量代谢整合法的无创血糖检测仪”,该仪器只需通过患者的手指无创即可无创伤地检测出患者的血糖值,填补了国际上无创伤测量血糖的技术空白。杨道国教授的研发团队与园区入驻企业桂林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无外伸引脚贴片式硅胶弹性按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并突破了欧洲顶尖国际集团公司的技术垄断,已初审通过国家行业标准。欧阳缮教授牵头研究的新型探水雷达成果,2015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适应不同的地质结构,地面探测深度超过1200米。罗笑南教授的有关数字家庭、位置服务等研究成果,近期也已进入科技园进行转化。这些创新成果转化,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动力。

今后,学校将围绕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激发师生创业创新活力,加快一流大学科技园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