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 思廉政

文/杨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出自儒家曾子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是道呢?道的本义是道路,这里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道”字是“辶”和“首”构成,路不是脚走,是首走,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路是脚走的,结果就掉到沟里面了。用脚走路,不用首走路,就是无头的人,没有头脑的走路,能不出问题吗?用首走路,就是有思想,用心走路,认真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德是什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德”是一个会意字,由“彳”“十”“目”“一”“心”构成,“彳”在古文中是行动的符号,意思是:即“行动要正、目要正、心要正”才算“德”。“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有弘扬、发扬、启发等意。第二个“明”字有光明、光辉、高尚等意,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本有的德行开发出来,光有这还不够,还要帮助别人,把他们的德行也启发出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先贤不断把“德”的涵义,进行总结凝练升华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道需要通过德来表现,故道为德之体,而德为道之用。我们应该用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孔子说,他写的是“王道与仁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就是规范,用法律手段,惩罚的手段来规范。“不若道之以德”,不如道德的手段来引领,“齐之以礼”,用文明礼貌来规范。齐之以刑,你为了治国必须用法。但是孔子认为你以得感化、教化让大家都有礼貌,自然就没有坏人了,世道人心好了。这里说的是以道德引领,辅以礼仪,习以风俗,教以规矩,立以制度,最后有法律做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道德问题上,党员、干部无疑应该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内容,笔者认为无论是群众还是党员干部都要多学习身边人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要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就如太阳的光辉照亮内心,有了智慧,有了光明。沿着这条路,带思考带着感悟,我们就会心无愧,就会“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