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竞赛强技能 匠心育人才

2017年5月,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来说,可谓捷报连连。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参加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比赛,两个赛项均获得一等奖。

然而,这绝非偶然,也并非首次。为了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机电工程学院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搭建高素质教育教学平台。

竞赛知识入课程

全员参加种子选拔

每年9月新学年开学,机电工程学院就开始筹备竞赛的相关事宜。从组建教师团队,到学生师徒结对,再到制定方案、分析赛事方向、聚焦集训,每一步均井然有序,步步为赢。学校会为大赛组织三级选拔赛,首先是校级选拔,覆盖全员,把竞赛知识转化进课程。然后,从校级赛中的选拔出的10至15名种子选手会参加寒假集训,参加3月底的北京市级比赛。最后,从市级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才会代表学校参加5月底的全国赛事。

“真是压力与动力并存。”机电工程学院电气技术系主任肖莹说,学生们在备赛的一年中,提升最多的就是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师带徒”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怎么进行有效组织和训练,电气技术系每年备赛期的特色之一,就是学生间自行传帮带,老师进行专业指导。而备赛学生每天要进行两轮训练,每轮时间6小时,训练强度十分大。2014级学生李正一是获奖小组成员之一,他在大赛中遭遇编程20分钟内容瞬间消失的意外,但和其他2名成员默契配合,最终完胜。用他的话来说,冷静和沉着完全来自于平日的训练。

“集训期间,老师们经常会给我们制造各种故障。所以,团队合作力和突发事故处理力也是我们培训的重要内容。”李正一坦言,不管碰到什么状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1] [2] [3]

定向培养士官生

打造精良后备军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火箭军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协议,自2014年起每年都会招录定向培养士官生。这意味着,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这些掌握尖端技术的定向班人才,会被火箭军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14级学生杨延超是去年全国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已被分到火箭军部队某基地,刚到部队,他就被派选负责产品研发,再被派去学习更尖端科技知识,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

据了解,部队十分看重杨延超在全国大赛中的参赛经历。老师们会将竞赛知识融进4至5门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育“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

塑造能工巧匠

实训楼大厅里,人来人往。2013级机电(5)1班的陈洋和2014级电气自动化技术(士官)班的王衍震内心却异常平静。他们正在自动化生产线设备上专心致志地进行安装、接线、编程及调试。眼前,各类驱动器及仪表上的数字不断跳跃着。

而机电技术系的黄敦华和马冬宝两位老师则站在一旁,不时拍一拍学生们的肩膀,俯下身对他们进行指导……这一幕,发生在学生团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前夕。

为了解决参赛学生在比赛中的情绪紧张,在最后综合集训时间段,将比赛设备搬到了公共场合。下课时,师生们会路过观看,时有喧嚣。以这种方式来训练学生在复杂环境下作业能让学生内心变得足够强大。最终,确保学生完成比赛所有任务,克服比赛过程中紧张的问题。

据介绍,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团队还会要求学生模拟突然断电、元器件损坏、场地变更、环境变化等情况,让学生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紧急情况,以至于在真正比赛时遭遇突发情况也能沉着应战。

马冬宝老师说,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能工巧匠”的最佳熔炉,他借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平台,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由于每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不同,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每次参赛都要从头学习。

为了国赛能取得好成绩,在赛前半年多时间里,两位指导老师和训练团队基本上没有周末。黄敦华和马冬宝要克服每天来回80多公里的路程到学校,有时发高烧还会坚守在学生身旁,有时头天晚上12点多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但第二天一早就会准时出现在实训室。

马冬宝老师总说,学生是在成长,而成长就意味着无限可能。他培养学生的理念,就是用“工匠精神”塑造能工巧匠。“对待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重赋予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是无穷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只有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思维,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1] [2] [3]

■相关链接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

电控与电气专业大类

电控与电气专业大类,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电气、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和技术,一定的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熟练使用外语,能够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和智能建筑产业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从事自动控制系统规划开发、设计集成、调试检测、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合作企业包括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等。

据介绍,校内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实训室70余个,包括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技术培训及认证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等;专业群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教师79名,包括教授和副教授31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教学团队2个;专业课程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记者 曹阳)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