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中上吊 规范校园贷拦住伸向学生的黑手!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大学生超前的消费观念和创业需求、互联网贷款申请的便利使得校园网贷快速发展,行业内出现了滥发高利贷、暴力催收、裸条贷款等违法违规现象,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校园贷业务。违规校园贷是如何走进校园的?怎样进行有效的规范?它又给大学生消费行为提出了怎样的警示?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

记者:违规校园贷是如何走进大学校园的?给学生们带来怎样的危害?

杨东: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手头拮据却充满消费欲的大学生成了网贷机构争夺的群体。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自2014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各种分期平台打着“借款迅速到账”“资助贫困学生”“支持大学生创业”等旗号,很容易吸引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倾向分期消费、试图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但实际上,这些网贷平台背后藏有很深的陷阱。一是借贷利率很高,年化利率多在20%至30%,有的甚至周利率高达30%;二是如果逾期未还,则还要承受高额的违约金。这不仅给学生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如果学生迟迟未能还上,则会面临暴力催债等情况。事实上,这些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违约金过高且不具备法律效力,很多发放给大学生的贷款本身就是变相的、违法的“高利贷”。

记者:您如何看待此次三部委共同规范校园贷的行动?

杨东:此次有关部门联手整治校园贷有利于打击各种损害大学生利益、有损公序良俗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校园贷行业的健康发展,补足大学生金融服务的缺口,塑造风清气正的校园金融环境。

应该看到,大学生是需要金融服务的,一定程度上的借贷行为也是必然的。此次规范校园贷行动并不是要取消校园借贷,而是要“开正门”“堵偏门”,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针对大学生合理需求研发产品,提高对大学生的服务效率,补齐面向校园、面向大学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风险特点,可开发既能满足大学生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校园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同时,未经批准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监管部门应联合各方力量,加强整治,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