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才的跑道

  

山东师大附中科学营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活动山东师大附中召开第十六届学生代表大会

山东师大附中第十届戏剧节剧照山东师大附中成人礼活动

  山东师大附中高三毕业生马崇文几天前刚刚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回到济南,说起自己高考一结束就去支教的经历,马崇文说,这不是他一时兴起,而是三年来,时刻感受到附中厚重的人文底蕴、高雅大气的教育情怀,感恩于附中对每一个学子的关注、关爱,也想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于社会。而且,高中期间,他参加了话剧节、辩论会、篮球赛等很多活动,这都锻炼了他的综合素质,让他有自信走出校园,服务他人。“今后,有机会我还会去做这样的工作,我知道上大学后,我应该更努力学习,才有更大的能力服务社会。”马崇文说。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马崇文身上凝聚着附中的精神,反馈着附中的教育理念。

优势教育资源引领学生

  对于大部分济南人来说,一提起山师附中就会想到它跟山东师范大学的“母子”关系,附中,也以“具有大学气质”而闻名,那么,大学特色到底在哪里?走进附中,你就会感受到这所高中的特殊魅力。

  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学生面临的高考就是一个崭新的“3+3”模式,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之外,学生还得根据今后报考大学的专业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学科中自主选择三个学科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这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明确自己今后想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生涯规划”这个在高中学校崭新的名词,变得重要起来。而对于大部分高中学校来说,这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山师附中在这一方面,已经借助它的高校“血统”先行了一步,2016年,他们就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并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立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校为研究中心提供了宽绰的工作场所和完备的科研条件,引进了高端、先进的仪器设备,保证研究中心的工作始终与学生“心连心”,随时为学生提供最专业有效的指导。目前研究中心已经编写了今年新高一学生适用的学习手册、心理手册、生涯手册和生活手册。课程体系已经在新高一入学前建立完成。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庄增臣介绍说,“我们除了有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外,还充分发掘了家长资源,学生可以实地考察、体验不同职业。我们想让学生在选择前,就能真实了解他今后专业的工作模式,让专业选择不再盲目,高考的目的性也更加清晰。”

  附中还探索了多种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许多学科都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教研共同体,教师在教授的带动下成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直接得到大学教授的指导,辩论赛、科技创新比赛等可以到大学拉练;学生艺术团、“创新作文实验班”等社团活动也会随时接受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文学院等学科教授的高水平点拨。

  多年来,附中扎扎实实做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厚实,成绩突出,发展全面。“我们是大学的附属中学,依托大学资源的支撑,我们针对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然后用这些科研成果来反哺教学,直接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教务处王彬主任说。附中有最优质的教师团队,也一直在不断推进名师工程建设。用党委书记谭英海的话说,“教师队伍的基础越好,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要更高。附中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就是成就具有教育家品质的教师。附中的教师要具有热情奉献的教育精神、宏阔的人文与科学视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端的科研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个性化教育助力学生成才

  考试是同样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面对不同的学生,高中学校应该怎么做?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差异,要有不同的教育模式。”政教处主任刘明晖说。

  周四晚上,高二学生王浩然和陈翘楚在延时自习时间来到教学楼的204教室,因为历史组的张耀彬、钟令彩两位老师会在这里,针对在历史学科上有薄弱点的学生,进行义务“补弱”辅导。王浩然告诉记者,老师会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并列出模块知识框架图,这对学生抓住关键知识点很有效,做题速度明显提高。而陈翘楚在收获满满的同时,还跟老师们建议,“要是有提高得A率的单独补习就更好了!”

  朱玉君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不仅有“补弱班”,还有“纠偏班”,“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难免有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我们成立纠偏班就是帮学生补一补自己的短板。”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学习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几年,附中学子在高考中屡创佳绩正是得益于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提升。

  “在一个行政班里,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水平,采用了不同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让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实现新的提升。”刘明晖说。

  而更让学生们心动的还有学校利用大学及科研院所资源,为学生们铺设的研学之旅。利用周末到中科院、进实验室,亲眼看看科研人员如何做研究,看看最高端的实验室是什么样子;到北大清华的课堂中,感受名校教授的课堂魅力。请高校的知名教授、附中的优秀校友到山师附中“大家讲坛”上开讲座,这更是“家常便饭”。

  “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教育部于2013年起在全国15个城市20所高校开展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四年来,附中共有40名学生入选,是山东省入选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孙光裕、毕晓栋和燕然同学表现突出,获中科院院士点赞。孙一凡和刘澍岳同学参加了国际高端学术交流,魏天昊同学则获得了与诺贝尔奖得主交流的机会。

  山师附中还给学生们配备了更加关注他们个人成长的导师。“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总愿意和导师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这时也一定有人理解我、指导我走出阴霾。”学生璐璐(化名)说。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被学生视为“及时雨”的导师,平时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杜明成老师担任教研组长、学校督学、班主任等多项工作,但是他依旧是多名学生随时可以求助的导师。

搭建成就学生的多条跑道

  高中的学习任务很重,但是,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所以,在山师附中的校园里,一直都活跃着各种特色社团。曾经有初中的学生,就是奔着瑾空动漫社选择的山师附中。“社团活动让我在附中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我这名高一学生收获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努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高一(3)班的孟庆一澜说。

  而山师附中的校长杯戏剧节更是已经有了十年的传统,学生们排演的戏剧走出了校门,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收获最多的当然还是山师附中的学生们。

  “有家长问过我们,学生在高中还参加这么多社团活动,是否会影响学习?”团委书记张静婷说,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出来的能力,是会迁移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这种能力是学习书本给不了的。虽然学校的社团非常多,但是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不一样,都会精选其中的一到两个适合自己的加入,不会牵扯太多精力。

  “我们就是要给学生多搭几个台子,多铺设几条跑道,让他们有多个成才的机会。”校长王玉璋认为,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挖掘潜能、发现自我、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这些综合素养在他们以后的学业、生活、工作中会越来越有用,教育不要仅仅着眼于高中三年,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育的本真意义绝非成‘材’、成‘器’之育,而是成‘人’之育。” (记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