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只是提供机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任何角度上讲,“上大学”都是一个人成本最低的提升通道。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的公布,考生和家长又开始忙着根据高考分 数选择合适的大学。但是,当大学的校门向考生们热情地敞开时,他们有否想过,何谓大学?大学对于他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有的过往与追求。看看在世界名校里的学生是如何养成自己,也许对我们会有启示。《大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实地探访,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历史传统、精神追求及其散发的人文魅力,让人对这些大学追求的价值、办学理念、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并能深刻感受到这些大学所赋予学生的独特秉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反思教育现状。

大学最应该让学生学什么?

从过去到今天,从体制到内涵,《大学的精神》的两位作者蒲实和陈赛,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对7所世界名校(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牛津、剑桥、海德堡)进行了三百六十度的呈现。

对哈佛学生来说,是没读过莎士比亚更可耻,还是不知道染色体与基因的区别更丢人?哪些知识是重要到必须教给每个学生的?

书中揭示,在哈佛,主修课可以任意选、任意换,连专业也可以换,唯有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选不可。这是大学主动为一个年轻人的4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

哈佛大学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研读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比如你可以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必须在教授的指导下以评论和分析的方式研读过经典文学;你可以不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但你得懂得如何将历史作为一种探究和理解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你可以没上过“经济学原理”,却不能没修过一门探讨社会问题基本原理的课程。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应该能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可预知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发现其规律;而一个穿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捣鼓细胞的生物学系学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这是哈佛运行了30多年的通识教育系统——“核心课程”的基本观点: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本科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哈佛著名的“正义课”就是一门“核心课程”。老师会在课上告诉学生,这门课并没有教给你任何新的知识,而是通过将你原本熟知的事物变得陌生,给予你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事实上,在最初的200多年的历史中,哈佛的课程几乎没有改变过:逻辑学、修辞学、希腊语、希伯来语、伦理学、形而上学,再加上一点数学和科学知识。后来才在德国大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专业分工。一位哈佛大学的老校长洛厄尔认为,选修制虽然给了学生自由,却也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支离破碎。哈佛大学的教授与校外专家反复商讨“通识教育”问题。1945年,哈佛“红皮书”正式出台。

“红皮书”开始就对“通识教育”做了明确的定义:它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它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公民需要4种品质或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如何训练这4种能力呢?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先从“文学精选”“西方思想与制度”,再从“物理学原理”或“生物学原理”中任选一门,心须在大学一二年级修完。到三四年级,另行选修3门更高深一些的“通识教育”课程。

让学生将来能够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

耶鲁法学院在美国被公认是最好的学院。它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外?《大学的精神》告诉读者,耶鲁法学院要培养的人,不是背诵法条的律师,而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法律框架实现某种目标的人。

耶鲁法学院的学生并不都在本科时学习过法律预科,相反,他们来自很多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学科背景是政治学、经济学、英语,也有物理学、化学、艺术系出身的人,甚至歌剧演员、希腊拉丁语古典学背景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耶鲁法学院不看重专业,看重的是他们是否在自己所学的那个专业领域做了最大努力、获得了优秀成绩,以及对于学习之外的某种事物的兴趣和激情。

耶鲁大学的一位校长莱文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而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与其他法学院相比,耶鲁法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是最为丰富的。毕业生典型的职业轨迹虽然是做法官和去律师事务所,但也有很多人去政府部门,去非营利组织或者创业、写书。如果毕业生选择薪水不高的工作,法学院会免掉他们的助学贷款。法学院希望未来的学生能够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包括支持和鼓励他们去做那些收入菲薄的理想主义工作。虽然耶鲁在应对外部世界冲击时,也变得越来越实际,但这种理想主义在今天的法学院,依旧存续了下来。

不光是法学院,直到今天,耶鲁的计算机系也依旧侧重理论而不是应用,老教授们更希望在理论与智识上有所突破,而不是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

关于学生的培养方向,耶鲁的教授们认为,学生要从纯数学中学习论证推理的艺术; 从物质科学中了解事实、归纳过程和证据的多重性;要在古典文学中发现一些最有品位的完美的典范; 通过英语阅读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讲与写的能力;通过逻辑和思想哲学学习思维的艺术;通过修辞和辩论术学习讲话的艺术; 通过不断地练习写作掌握准确表达的能力; 通过即席的讨论,成为果断的、语言流畅的和朝气蓬勃的人。

培养完整的人,鼓励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耶鲁的教育信仰。

书中介绍的大学还有几所,不一一赘述。这些大学虽各有特色,但又异曲同工——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个体与完整的人。正如书中所言,“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王云峰

[责任编辑:yfs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