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生走进农村中小学

实习支教生与孩子共同举行主题班会

●7年来,共派遣15批次7442名师范生,赴省内69个乡镇161所农村中小学校实习支教

●约有21000人次的留守儿童受益,他们每周比其他孩子多3.5个小时,得到学业辅导和情感亲密陪伴

●支教学生获得教育实践成绩优秀率比其他师范生高20%,就业率也比其他毕业生高

有这么一群大学生,他们在大三、大四时,离开舒适的大学环境,远赴贫穷的山区,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他们是一群敬业的小老师,授予孩子知识,关心孩子生活,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哥哥”“姐姐”。他们是来自闽南师大的实习支教生。

2009年以来,闽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依托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计划,以及我省首批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攻关项目基于‘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福建省第二批省级“2011计划”——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持续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增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阳光成长。

探索:将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有效结合

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大批年轻夫妻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孩子只能留在农村,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孩子成了缺少教育与关怀的留守儿童。仅福建省,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有10万余人。

如何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闽南师范大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探索始于思想观念大讨论。2006年和2011年,闽南师范大学分别召开第二次和第三次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研讨会,提出并深入探讨师范生专业实践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调研考察随即展开。该校党委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闽北、闽西、闽南的6个设区市、30余所中小学,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学生的教育局限在课堂和校园,普遍对农村现状缺少了解。另一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数量紧缺、结构不合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效果不佳。

针对发现的问题,闽南师大以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为依据,积极探索师范生实习新模式,确定了推进实习支教的基本思路:改变以往6-8周实习时间的做法,实行一学期实习支教的新模式,并将实习支教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

为了鼓励支持更多的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校实习支教,学校全面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春秋两批次一个学期实习支教,实施同一专业两套培养方案。2009年闽南师范大学与永安市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0年春季首批68人到永安市农村中小学校实习支教。

经过4批次实习支教的探索和局部推广应用,2011年11月永安正式出台了地方教育局、高师院校和农村中小学校三方协调,班主任、实习生和家长三方协同的留守儿童协同关爱教育方案,标志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协同体系初具雏形。随后,学校先后在平和县、洛江区、云霄县和诏安县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应用推广“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永安模式”。

实践:促进关爱教育的专业性、持续性、长效性、协同性和开放性

“永安模式”只是工作的开始。为使实习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更多更好的效果,多年来,闽南师大不断创新摸索,在构建协同体系、增强关爱教育力量、提升关爱教育能力、搭建推广平台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构建关爱教育协同体系。发挥实习支教生与留守儿童年龄相近、时空相同、心理相亲、情感相融的优势,采用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社团活动、亲子学校、预约家访、社区服务等六种途径,协同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种形式,打通校内外两个课堂,覆盖在校时间和周末两个时间段,在习惯养成、情感抚慰、行为矫正、社会融合和潜能开发等五大方面提供引导和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更精细、更贴心的心灵关爱。

增强关爱教育力量。每名实习生对接3-5位有特殊需求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进行早期预警,与家长配合,受班主任指导,精准帮扶,形成爱的教育合力。为鼓励支持师范生赴乡村中小学校实习支教,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实习生成绩考评单元,把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范围,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提升关爱教育专业能力。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组织编写《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通识教程》,共建在线课程资源,开设师范生系列选修课程,目前,已正式出版教材20本,编写完成校本课程2套。

开展专题培训。组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协同创新团队,制定教育方案,进行全程专业指导。

2010年以来,闽南师范大学为各创新实验区举办了40个专题培训,23人次赴创新实验区为当地在职教师开展培训,参加培训教师5480人次。各创新实验区为实习支教生共举办了118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搭建关爱教育推广平台。协同共建关爱教育实践基地,共建一批相对稳定的留守儿童集中的实验校、示范校以及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发“童享阳光网”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信息平台,向全国地方高校、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实习生开放,中小学校和实习生之间双向选择,实现资源共建、数据共享、远程互动、精准帮扶、监测评估,更好更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阳光成长。

2010年闽南师大实习支教工作全面展开以来,已派遣共15个批次7442名师范生赴省内69个乡镇161所农村中小学校实习支教。

成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增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每当实习支教结束,总能看到这样感人的场景:孩子们或是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送给小老师们,或是把对实习生说的话写进书信中,表达自己对“哥哥、姐姐”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深厚的师生情与温暖的陪伴分不开。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顺兴介绍,7442名师范生按每位实习生结对帮扶3-5名儿童核算,有21000左右人次的留守儿童获得额外的陪伴和引导教育,接受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每周将比其他孩子多3.5个小时的学业辅导和情感亲密陪伴,这对他们人生发展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多年来,闽南师大在拓展实习支教功能过程中,借助实习支教师范生这支有生力量,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陪伴和引导,进行更有效的关爱教育。

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是结对帮扶的最大成效。2016年秋,实习支教生赴平和县大溪中心小学开设《共情能力》校本课程,实施教育实验。在课程训练中,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言语线索,对他人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促进了学生认知共情能力的发展。一学期下来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对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发起交往的能力”等方面分数显著提升,抑郁状态得分降低35%。

在支教中,实习生对留守中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增强了留守儿童学习的自信心。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生张晶晶告诉记者,在期中考前一周的晚上,支教小队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取各科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认真备考。“通过个别化辅导,学生成绩提高了,自信心自然满满,这正是他们需要的重要品质”。

关爱教育有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正如2016年永安市罗坊中心学校校长所说:“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

实习支教的经历,有效增强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基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近年,闽南师范大学在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人数稳居全省前列,其中绝大部分奖项是支教学生获得的。支教学生获得教育实践成绩优秀率比其他师范生高20%,就业率也比其他毕业生高。一学期的基层实习支教锻炼,极大地增强了师范生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福建龙岩籍师范生为例,回乡任教比例占当年毕业、就业师范生总数的70%。

闽南师范大学提出的“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模式已得到了省内外院校的推广应用,其成熟做法与成功经验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记者 戴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