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代表委员手记】
在中国教育的传统版图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一直是优质高教资源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集聚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东南沿海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强、人口和产业密集的新兴城市,如深圳、宁波、无锡、佛山、泉州等。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城市高教基础相对薄弱,高水平大学就更少。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大学的支撑。高水平大学的布局应适应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相一致,与城市能级、功能提升发展相互支撑、相互引领。
我觉得,要满足新兴城市对发展高水平大学的需求,应该从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和机制创新三个方面入手。
在发展理念上,教育部门应该从全面支撑和推动新型城市化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角度出发,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产业战略,将新增优质高教资源向新型城市化地区、产业集聚区延伸、倾斜,支持在确有需求、确有条件的地区新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的协同互动,增强高水平大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服务支撑的能力。
在战略规划上,加快补齐沿海新兴发达城市高水平大学的短板。以宁波为例,宁波市政府一直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度重视,积极性很高。我们希望将宁波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时,希望浙江大学与宁波市政府合作举办浙大宁波校区,并给予新增研究生招生指标。此外,我们还希望设立宁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现有的宁波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部市共建宁波国际教育交流试验区两个国家级试验区平台基础上,设立宁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我认为,在机制创新上,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积极破解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民办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加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办学积极性,多元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对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高等教育予以切实支持。
(作者:张明华委员,浙江省宁波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