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中国教育之殇(深度剖析职称带给教育的伤害)

我国教育实施教师职称制度已经三十年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称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职称已经是众矢之的,取消教师职称也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但由于对教师职称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一直未被深究,它带给教育的伤害也一直被忽略或回避。因此,教师职称不但没有取消,反而不断强化。这对教育而言,无疑又加重了伤害,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时刻。我们必须对教师职称制度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对教育造成的伤害进行理性剖析,才能剥去教师职称制度“合理”的外衣,使全社会认清教师职称制度的危害性。也希望有关部门能以国家大局为重,放弃小圈子的私利,重新审视教师职称制度的合理性,取消教师职称制度,才能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已经把教师引向了教育以外的东西,引向功利性的目标。

一、教师职称制度的先天缺陷——难以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教师职称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对教师进行职称等级评定,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由于教师职称制度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

(一)教师职称制度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

不论哪种行业,其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最终体现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在劳动成果上。比如,医生的医术水平,体现在对病人医治的疗效上;农技人员的能力水平体现在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上,等等。可以说,除教育以外的所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都可以根据劳动成果的优劣非常直观的进行量化,并通过量化结果来评定相应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即职称等级。但教育不一样,教育有其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殊性,即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包括思想、情感、知识、能力、身体等多个方面,而且不同学生个体间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同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系统非常复杂,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有差异而已。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差异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有这样的案例,有些被国内学校视为差生,甚至觉得智商有问题的学生,但到国外学校却变成了非常优秀的学生。对一名学生都无法准确的做出优劣评定,更何况要对一个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优劣评定。所以,就目前的评价技术水平,我们很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像其它行业那样,非常直观的量化评定。既然如此,也很难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出等级评定。如果无视教育的特殊性,一刀切的对教师套用只适合于其它行业的职称制度,不但无法反映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

(二)教师职称制度忽视了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教育效果要在几年以后、甚至十几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不乏有这样的案例,有的学生在中小学成绩平平,到大学却出类拔萃;也有在中小学成绩优秀,但到大学却变得十分平庸,等等。由于教育效果存在滞后性,仅凭当下的工作表现和教学成绩不可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

(三)教师职称制度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

教育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工作不应该像其它行业员工那样有着直观的量化考核标准。但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我们一直用简单的甚至单一的标准去评价教师的工作,对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却一直忽略不记,避而不谈。比如,教师的爱心、师生间心灵的交流、对学生灵魂的塑造等。事实上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量化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去质疑教师职称评定的科学性。甚至可以说,教师职称评定是去教育化的错误行为,只关注一些非教育的成分,却忽视了教育本质性的东西。

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我们却用只适合于其它行业的职称制度来抓教师队伍建设,试图用极为简单的“白箱”思维来处理复杂的“黑箱系统”中的一系列事情,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特殊的问题一般化。又怎能客观公正的去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这就是教师职称制度的先天缺陷所在,也是无法弥补的缺陷。

二、教师职称制度的后天不足——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推行教师职称制度,其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评审条件就应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现行的教师职称的评审条件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呢?先看看这些年职称评审的条件: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论文、年度考核优秀、获奖证书等。如今加又加了一条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课培训。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些条件根本无法代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无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不妨把评审条件拿出来晒晒。先说说职称计算机考试。计算机仅仅是教育工作的辅助工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多大意义,更代表不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再说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备的工具,一般有文化的人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普及了的东西还有必要强制教师交钱考取合格证吗?而且这个合格证几年后就作废了,又要重新交钱考试。这是什么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交管部门也可以对驾驶证规定有效期,几年后重新收钱考取?至于职称论文、年度考核、获奖证书看似和教师工作有关联,但关联不大。而且,由于和职称挂了勾,严格的说与过重的利益挂了勾,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职称论文作为职称评聘的一项条件后,百分之九十多的职称论文都是为了评职称花钱买所谓的版面费发表的,甚至干脆花重金请人带笔,都是些东拼西凑的,没有多大价值。可以说,职称论文除了助长了学术造假,剽窃之风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半点作用,反倒成了教师的负担。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自从成为评职称的条件后,由于附着了太多的利益,成了老师们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好多学校,评优评先没有一个公正公平的标准,一切校长说了算。为争夺考核优秀和荣誉,不少教师不惜丢掉人格尊严去巴结贿赂校长,不惜撕破脸皮和同事你争我抢,甚至出现了评优评先中的买卖现象,荣誉明码标价,直接导致校园腐败。程红兵老师曾说,教育的希望在没荣誉的教师身上。这句话听了让人心酸的要命,也道出了这些荣誉背后的“难言之隐”。还有,公需课培训也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培项目列为职称评审的一项必要条件。但只要深入一线了解一下,就知道除了浪费教师的时间精力金钱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培训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是,老师们在网络培训平台上登录后,打开视频,关闭声音,一边忙着备课改作业,一边播放着讲课内容,以获取学分,最后从网上搜索相关答案完成一份试卷,就等于合格了。这样的培训有效果吗?即便认认真真学习下来,由于培训内容与实际教育教学关联性不大,对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多大作用。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些评审条件几乎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收钱”,计算机考试收钱,发表论文收钱,培训收钱。我们不禁要问,制定评审条件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是为了赚钱?

另外,在职称评聘中还有这样一条非常荒诞的规定,职称按比例分配名额。比如给一所学校高级职称核定10人,这所学校的高级教师永远是10名。难道除了这10名教师,再没有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高级职称的标准?最可笑的是,假如一名高级教师退休了或死亡了,就腾出了一个高级职称的名额,后面就有一位教师立马成了高级教师。我们不禁要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是由名额决定的吗?有名额即便很差也能达到高级教师水平,没名额即便你很优秀也永远达不到高级教师水平。这是什么逻辑?这是在怎样的智商水平下定出来的制度?如此荒唐的制度居然推行了三十年之久,竟没有人质疑。这样的制度还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可以说,教师职称制度在后天实施中同样存在严重不足。职称评审的这些条件根本无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无法衡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而且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

三、教师职称制度深层次的危害——把教师引向教育以外的东西。

教育是一项需要信仰和爱心的事业,需要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付出。有了这样的内在冲动,教师才会自甘清贫、潜心育人、乐于奉献。

由于职称制度的实施,在学校里,甚至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出现了同工同劳不同酬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少劳多酬的现象。在一个明显失去公平的环境中,会使教师的心理严重失衡,就会掺杂强烈的功利诉求,势必触发严重的功利心。如果外在刺激过于强大(当前差异巨大的职称工资),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会达到不可控的地步,轻则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损人利己,重则见利忘义、丢弃理想、铤而走险。

在职称所附着的巨大利益诱惑下,所有教师都围着职称评审的条件转,围着晋升职称计分的条条转。凡是与职称有关,就意味着与自己的利益相关,那怕伤害学生,教师也要花多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凡是与职称无关的,意味着与自己的利益无关,那怕对学生发展再怎么重要,大家都漠不关心。努力工作的动机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储备评职评优的资粮,以便在今后的评职评优中更胜一筹。

同时,围绕评职称展开的一系列利益之争在学校里频频上演,人性中的恶被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激活,追名逐利、明争暗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逢迎拍马、腐败滋生……。最终受害的是学生。有位英语教师,为了评职称,很是努力。经常抢时间到教室逼着学生学习英语,只要她到教室决不允许学生学习其它课程,同时每天还要布置繁重的课外作业,而且检查批改非常认真仔细。为了成绩为了职称她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就这样她的教学成绩年年优秀,得到了领导的表扬,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最终过关斩将,顺利晋升到高级职称。但学生对她恨得要命,同事对她很得要命。

在职称等外在诱因的刺激下,教师的职业理想已经发生了可怕的蜕变,教师应有的使命感、爱心和热情等内在情感受到了抑制甚至破坏。教师整天揣摩的是职称,为职称忧心,为职称找关系,为职称争争抢抢,为职称而努力,为职称发疯。职称成了教师一生最高的追求。就这样,职称摧毁了教师应有的理想追求——教书育人;摧毁了教育的道德——教育者有责任使教育生活成为一种良善的和幸福的生活。[1]

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已经把教师引向了教育以外的东西,引向功利性的目标。也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宝盒,自私、浮躁、妒忌、怨恨、贪念、虚假、功利如同瘟疫一样在教师中间蔓延、肆虐。当教师没有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了爱心和热情等内在的情感,当教育充斥着功利,教育就真的毁了。

四、教师职称制度久存不废的根源——为了部门利益的不法行政。

面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以及对教育造成的危害,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存在如此重大缺陷的顶层设计却在行政权利的庇护下,简单粗暴的推行了三十年,而且还要千方百计使之延续下去?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

(一)主管部门行政化思维在作祟。

当前,行政化思维在一些权力部门依旧存在。他们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了解教育实际情况,无视教育的规律,独断专行,惯用行政思维来管理教师。在管理理念中,更多的是指令、监督、控制、压制,而少有民主、关怀、服务、自我纠错。而对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教师职称制度恰恰迎合了这样的行政化思维。管理中只要牢牢牵住职称这根绳子,既可以保持绝对的权威性,又可以牢牢控制住教师,还可以获取肥厚的利益,可谓一石三鸟。所以,他们不但对教师职称制度的弊端“轻描淡写”,而且还以极少数受益者的赞美来证明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二)夹带“私货”的“不法行政”使然。

所谓不法行政就是一些国家行政部门在依法行政中,为了部门的权力和利益,以维护国家利益、强化行业管理的名义,无视客观规律,强制干涉内部管理,谋权牟利的一种违规行为。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不法行政的一种表现。目前,职称评审已形成一条长长的利益链,评审机构、论文发表乃至相关教材、考试、培训等,基本上都由指定单位操作,都能从中分一杯羮。而全国中小学教师达两千多万,每年教师职称评审中产生的收入数以亿计,这是很大的一块肥肉。就计算机考试和公需课培训每年的收入要过亿。面对如此肥厚的利益,哪怕教师职称百害无一利,他们也为了圈子的私利,打着激发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旗号,从中牟取暴利。并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想一直延续职称。

这就是教师职称制度为什么一直被诟病,却又“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可以说教师职称制度是权力部门至国家利益于不顾,滥用权力,牟取小团体私利的典型的“不法行政”。

五、教师职称制度的存废之辩——废除教师职称教育才能回归正道。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我们错误的推行教师职称,使教师工作变得极度功利化,爱心和热情被消解。没有爱的教育还算是教育吗?实际上,一线教师很清楚,教师职称推行的这些年中,教育越来越不像教育了,职称对教育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完全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才能还教育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更有利于培育教师的爱心和使命感。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教育的爱心和使命感,这种情感只有在没有利益之争的环境中,在真正体验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时,才会变得更加浓厚。

(二)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更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专注是做好一件事的必要条件,教育需要教师的专注精神。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才能使教师远离功利诱惑,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三)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才能使教师失衡的心理趋于平衡。

不患寡而患不均。差异巨大的职称工资导致大多数教师心理严重失衡,失衡的心理下会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迁怒于学生,后果非常严重。只有取消教师职称,教师心理才会趋于平衡,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

(四)废除教师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排除不法行政的干扰。

实施教师职称制度,名义上是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夹带的“私货”实在太多,严重干扰着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废除教师职称制度,有关部门不会动辄以职称要挟,干扰教育。

(五)废除教师职称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教育腐败。

职称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利益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没有了职称,也就没有了腐败的温床。教育最需要的是宁静和专注。静下心来,一辈子踏踏实实专注于教书育人,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职称刺激下已经变了味。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再也不能继续错下去了,否则谁也担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应该尊重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取消教师职称制度,让老师们放下包袱,远离干扰,静下心来教书育人,教育才能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