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书记们在两会都说了什么?

数据显示,今年两会“教育”、“就业”成最受关注话题,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那么,大学校长们,在这两个问题上有哪些新观点、新看法?一起往下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提高大学生质量,不能弄一堆“水课”

在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具体举措中,大学毕业生是非常重要的群体。当前我国已经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失业风险并不是“总量失业”,而是“结构性失业”;最主要的风险人群并不是一般体力劳动者,而是大学生。

大学教育“双一流”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质量,首先是课程要精品化,不能弄一堆“水课”。

为了让高校教育更深入社会实际,更有前瞻性,需要更加优秀的师资配置,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供宽松的环境。

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建议:禁止将“双一流”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门槛

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现有高校数量2914所,其中原211、985和“双一流”高校仅占总数的3.4%,而这些高校大学生数量之和仅占全国高校大学生总数的不足8%。因此,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专门人才仍然是非“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而非“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初入社会时就感受到“双一流”所带来的“就业门槛”,这种“院校门槛”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以院校的出身来衡量毕业生的价值显然是不公平的,忽视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和地方产业的特色需求而制定“一刀切”的政策显然也是不科学的。

不能以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一流学科来认定该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都具有强的就业竞争力,更不能以没有一流学科而全盘否认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具有优秀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此同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毕业生都是一流人才。

建议禁止任何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在发布招聘公告和人才政策时以“双一流”为限制条件,坚持为所有高校毕业生营造机会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人才环境。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

不“死磕”一线城市、不追逐“铁饭碗”

过去大家都觉得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好,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理性了。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在个人发展平台、就职区域、职业环境等方面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很多人不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不行可以重新选择。

不“死磕”一线城市、不追逐“铁饭碗”,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关注新型大学与民办教育

今年两会,施一公的两份提案都与新型大学和民办教育有关。

从西湖大学谈起,他就加大非盈利性民办高校政府扶持力度提出提案建议,希望非营利性高等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

“我认为我们的民办教育是对公立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其实也是国家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我想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国家去研究,有没有可能在方方面面做出一些政策性的导向性的创新支持。”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学术不端原因方方面面,有个人原因也有评价体系的原因,但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是毫不动摇的意志。

从个人来说,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有预谋、有诉求、有过程并且自我掩护的,是有意为之的;而师德缺失、导师责任淡漠,以及评价体系偏颇和导向单一等原因都会导致学术不端。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

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教育和人才在发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目前,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一个短板,在这个情况下如何把教育的短板补齐,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发挥它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我最关注的问题。

河南大学在将来发展中,也应当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努力培养人才,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的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也是我国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

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

加强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质量关。首先要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在有一定基础的“双一流”大学和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科学布局相关学科专业;

其次,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专业的学生实行资助、奖励制度,吸引优秀学生攻读相关学位并立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再其次,要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制定全国统筹的研究生招生专项计划,明确招生计划的师资培养属性,依托以上大学培养思政课后备队伍;

最后,要严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建立政治素养、教师潜质与学业成绩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选拔真正热爱信仰马克思理论的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评聘、考核、培养机制是建设高水平思政课教师的关键。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

统筹实施各类人才计划

人才计划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吸引、培养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目前人才计划主管部门各异,评选层级不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因而评选范围存在交叉重叠,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学术科研生态环境的优化。随着“帽子”的越来越多,一些科研人员对各类头衔看得越来越重,部分学者只注重功利而忽视了对学术本身的追求。

刘仲奎建议,由组织部门统筹各类人才计划的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的设立应统一实行归口管理,分类评定,避免政出多门和重复支持,也不得以入选其他人才计划作为前置条件。

建议建立人才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计划申报平台。回归人才计划的学术性、荣誉性,避免将人才计划的入选数量作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考核指标。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

大学人才培养要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是人才培养从“窄”口径向“宽”口径的转变,人才培养有共性更要有个性。

第二是从“教”向“育”的转变,加强“育人”力度。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在第一课堂,课余也应有老师们参与的身影;希望在国家层面上,能够按照德智体美劳的分类建立一些第二课堂的平台,与我们校内的平台相结合,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是从“松”到“严”的转变。目前本科基本没有淘汰机制,操作上也有不少难度,建议结合中国目前状况,打通本科和专科,考虑“本降专”制度,基本理念并不是淘汰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为人才营造环境很重要。保证待遇固然关键,这也是大家都在尽力去实现的,但是成功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是比较难的。应该让真正有水平的科研人才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去,才能够确保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有时候正常的人才流动也有必要的,对提高大学的整体实力也是有好处的。如果高校不重视人才待遇,不能创造好的氛围,人才的离开虽然会带来压力,但也会促进改善工作。所以,人才流动要辩证看待,避免无序挖角,要有序有效地合理流动。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高校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研体量虽不断增长,但“人多而不优、量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诞生自我国本土并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独创性技术体系仍有待增强。这需要我们下大气力从多方面加以解决,而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一大批立足本土又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学者乃至一流学者去耕耘、去开拓、去实现。我们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学科发展新突破,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大学要放下身价,主动地融入社会

我一直在思考,因为(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国自身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世界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反观社会发展历史,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大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研究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了,需要大学做什么样的变革,才能顺应这个时代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第四代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新技术、新的产业革命应接不暇,让我们产生了特别大的迷惑,甚至恐惧。因为很多颠覆性技术,使得一些传统企业瞬间消失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变化周期,周期(更迭)越来越快。网络给大家提供了平台,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听世界著名大学教授的讲课,我们可以去听我们想听的知识,我们可以去搜索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大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供给源。

社会实践走在了前面,推出了一批杰出的人。他们在用新的思想,带动新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新理论的诞生。问题出来了,你的思想落后于社会发展,你的观念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你的技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当然你的人才培养不可能领先社会的发展。

那大学存在的价值何在?

所以机遇和挑战同时来临,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21世纪的大学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来顺应社会之发展。所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诞生了,(这是)交大探索的一条新路,希望能够在21世纪让大学与社会连接更紧密,能够继续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大学要放下身价,主动地融入社会,在实践当中提炼未来社会发展的真理和规律。

除校长外,两会中部分高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对高等教育发展也有不同的看法与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

高校不应盲目“重海归、轻本土”

建议从国家层面改进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

第一,要取消人才招聘中单纯的身份优先条款,加强同行评议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在人才引进、招聘制度中,弱化地域和国籍的限制性条款,取消单纯的海归人才优先、有海外工作经历优先等条款;加强人才选聘中学术同行评议的比重,注重考察人员的学术贡献度、创新潜力、发展前景、学术志向等。人才引进的评审环节应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小同行”评审力度。

第二,建议建立尊重人才成长特点和学术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

第三,应当发挥海归人才在学术建制中的作用,促进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的相互融合。并不是要让海归和本土人才对立,而是要他们互相发挥所长,整体提升我国高校科研质量和教学水平。

建议破除干部管理的制度壁垒,加大行政领导人员聘用制改革力度,让有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海归人才在合适的管理岗位上任职。此外,海归人才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办法和人才队伍建设方式,改善学术风气,搭建交流平台,盘活学术资源。

此外,要完善现行的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让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同生共长。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

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地方师范大学

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师范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总体不高。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我国师范教育形成了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课程体系、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习实践基地,培养造就了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但也存在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办学经费紧张、“去师范化”现象、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突出问题。

因此,我建议,国家可以通过优化体系,遴选和重点建设一批地方师范大学,在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申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加教育博士硕士招生指标、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示范性地方师范大学重点倾斜。

今后,可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支持机制,通过中央财政投入,有效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示范性地方师范大学和师范类专业的支持力度;并通过提前批次录取、增加面试环节和二次选拔等方式提高生源质量,把好入口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

人工智能教育注意与传统行业对接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工程实践并重,在算法、数据、算力三个方向上同时发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除了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领域还要增强对数据工程师的培养。合理而高效的处理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各类算法能够应用于传统行业,并发挥其优势的关键。

各类传统学科可增设人工智能知识基础类课程,使相关专业人才理解人工智能的处理方式、输出结果和所需数据的类型。教学工作中注重与具体应用的对接,强化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具体业务流程相结合的能力。

本文由中国教育在线(ID:eoleoleol)整合自: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央广网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