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跟孩子生活在两个星球上

导语:下面的文章节选自2016年9月朱云龙老师在信阳交流会上的分享,讲座主题:透过传统教育的核心症结探究新教育的着力方向。朱云龙老师目前开办“清云学塾”。

获取免费资源

1、花一秒钟把文章分享到你的圈子里

2、将分享截图发送到一线新教育后台

3、后台回复 “四等” 免费获取

朱老师:“在分享之前我先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是上次我去南宁的时候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挺有趣的。我在火车上,快到南宁的时候,注意到后面坐着一家三口,小孩子大概八九岁的样子。火车快到南宁郊区的时候,有挖掘机在外面施工,小孩子看着看着就问他妈:‘如果这个挖掘机像这样一直挖一直挖,会怎么样呢?’他妈想了想,跟他这样回答。还得先猜猜他妈会怎么回答。

他妈就说(很严肃哟):‘你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吗?’接下来,又说了句:‘咱们出去玩这么多天,功课落下这么多,回去好好把作业写完。’然后就不理他了。

但是这个小孩子他也没有善罢甘休,不理他妈,转过去问他爸。同样的问题,那他爸呢就挺开心,跟他这样说:‘一直挖一直挖就挖穿了。’

‘挖穿之后呢?’

‘挖穿之后就掉下去了。’

这是他他爸妈的回答,当时我在前面听着觉得挺好笑的。其实仔细想来,他的父母呢,回答也挺正常的。因为他们只是顺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或是固有的思维惯性在跟孩子进行互动。

但他们没有进行深入地想一想,他们说的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不过在我们旁观者看来就很明显了。比如他妈的回答,那么很显然最典型的一个误区就是她直接打压了孩子积极探索的热情;那对于他爸来说呢,其实把孩子一种严肃的思考引向了一种搞笑和幻想。

但可惜的是他爸妈并没有意识到。所以呢,当时我就想:万一这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他今后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地质的构造,甚至将来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是碰上了这对儿父母,那也就只好洗洗睡了。

所以,我就觉得,有时候,我们不能够把教育想的过于简单。不管你在任何一个学堂,不是说你把孩子丢给老师,你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多多少少要去了解教育的一些原理,一些方法。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没想到教育,其实它都是在教育。

那么相对于这个案例来说,我在南宁分享的时候呢,听到一个相反的案例,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当时是一位家长讲的身边的故事。这个家长就挺有智慧的,他的孩子也比较小,可能是七八岁吧。这个孩子是什么都不喜欢,不喜欢学习,也好像没什么爱好,一天到晚情绪也比较低落,好像是有点自闭症。但是呢,有一次机会,他爸带他去吃酒席,然后路上他爸进超市买个东西,出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孩子就在路边蹲着看蚂蚁,看得非常专注。他爸从来没有发现过孩子有这样的特征。当时他就决定,这酒席我不参加了,他就陪着孩子一起看蚂蚁。边看边跟他讲解,这个蚂蚁是怎么回事。哪些蚂蚁是负责找东西,哪些蚂蚁是负责照顾孩子等等,跟他边看边讲。而且以此为契机,回家以后让他深入地研究蚂蚁,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孩子以此为契机,让他去研究昆虫呀,动物呀。所以他就用这么一个典型的小事件,把孩子从不喜欢学习慢慢变得喜欢上了学习。

所以,这就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一个是你在意,一个是你不在意。只要你在意,作为一个基本的常识来说,都可能会让你找到一些契机,去把孩子调整一下,或是把孩子引导的更好。

那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案例。我觉得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就是不学教育,都应该可能会想到,只要孩子问题一问,就可以说:“你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很多科学家也有这个问题,而且他们还发明了很多机器正在挖,不如我们回去看看他们挖到哪儿?他们发现什么成果了。”如果孩子恰好兴趣点在这,那我们刚好可以利用这契机就可以让孩子的兴趣爱好走上正途。如果孩子的兴趣点不在这里,那也没有关系呀。孩子通过这个事学会了去研究,去探索,又增长了一个新的兴趣爱好,也挺好呀。但是,由于他的父母平时没有怎么关注过怎么教育,只是把他送到学校学习。那么我觉得这个孩子挺可怜的,他在妈妈那里压抑了个性,而在爸爸这里破坏了思维。

当然,我举的案例只是个例。今天能来这里的各位都是对教育进行了很多很多的思考。其实山长在办学堂之初,没有研究教育之前,也是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为当时他的儿子张钟瑞也是比较调皮捣蛋,五六岁在幼儿园,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山长就想,就算我将来能够挣很多钱,如果儿子的教育问题出现了偏差,那我的日子一辈子都不踏实。所以他就是因为这个契机,才慢慢退出了商界,开始自己研究教育,自己办教育。所以呢,刚才说了这么多,对于教育的重视或是不重视,并不在于你看了多少书,听了多少讲座,而是仅仅想一想,当你跟孩子发生了任何一个点,任何一言一行的时候,你带着教育的意识去跟他互动,就不一样。但带着教育的意识,关键就是你对教育有一颗重视的心。

而光有重视的心我觉得还不够,如果思路和方法不对,那说不定还会更麻烦。昨天我在光洲书院跟老师们上电影课。就是最近我们看到的一部电影,韩国的一部电影《四等》。我们讨论的很热烈。我们在讨论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些小问题。所以呢,我今天选了一小段,给大家先看一看。咱们看一看这个家长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大概就是一分钟的时间。

放之前呢,我先介绍一下剧情,这个小孩子天生喜欢游泳,他妈也非常重视,也用尽了全力去支持。可惜的是因为她的思路和方法不对,反而耽误了孩子的进步。”

(视频开始:男主人公小时候和妈妈去参加游泳比赛,获得了第四名,比赛结束后,在车上,妈妈对孩子进行了一顿情绪宣泄式的说教。)

朱老师:“我觉得这个妈妈的表现很典型,特别是她在车里说的那段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觉得把很多家长的心声都表达出来了(那种急切)。我想让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当这个妈妈在车里面说这番话的时候,小孩子他内心在想什么?他内心有什么感受?大家想一想,可以发言。

第一位观众发言。

朱老师:“好的,林老师就说这位孩子的想法是:‘这是你的事,跟我无关。’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第二位观众发言:“我觉得这位家长说话的时候跟我挺像的,总是给孩子传达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去否定他,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只是看到结果。虽然每一次都是第四,但这一次的第四和上一次的第四已经不一样了……”

朱老师:“所以你觉得孩子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

第二位观众答:“好像你是一个预言家,你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妈妈)直接就给他定调就说你会成为一个差劲的人,你会有一个差劲的人生,你觉得孩子在你这种很负面的情绪引导下,会有什么样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东西呢?”

朱老师:“就是你觉得孩子其实是有点小小的怨恨,觉得妈妈各种不理解我,是吗?”

第二位观众点头。朱老师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第三位观众发言:“好的,谢谢朱老师。如果是我,我会觉得,首先,我很疑惑,我明明很爱妈妈呀,为什么妈妈会觉得我讨厌妈妈呢?然后到后面我会很失落,因为我本来很喜欢游泳,我享受这个过程,但是现在我喜欢做的事情反而让妈妈失望了,我就很失落。这是我体会到了男孩的心情。”

朱老师:“好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都发言了。我觉得三位家长和老师的回答都很好,我们这几天在书院进行小范围的讨论。我们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才能真正明白孩子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如果不明白的话,其实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就跟孩子生活在两个星球。如果是这种情况,其实我们都在浪费双方的生命。所以我们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研究孩子脑袋瓜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我们去把各种可能性都拿出来看一看,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准确的。所以我们才要畅所欲言,把各种可能性都拿出来,然后再根据孩子的表情去看看哪种更可能。这样我们反复练习,时间长了以后,你就不用再这样去分析了,小孩子一个眼神,你就能感受出来,TA可能会怎样想。然后你根据TA的状态来针对性的调整。

那么这几位家长的发言都有可能。那么我也简单的说一说我的想法,我分析的细一点。孩子刚到车里面嗑瓜子,他其实很开心,对吗?我再介绍一下背景,这个小孩子很喜欢游泳,但对于名次不太在乎。他很开心,因为他刚才在游泳,游的好爽呀。然后这时候妈妈说了一句话:‘你还能吃得下东西,你是傻瓜吗?’我觉得这时候呢,他就会有点迷惑,我为什么不能吃东西呀,我为什么不得第一就是傻瓜呀?他搞不清。他觉得我喜欢游泳,我本身就很开心,我为什么是傻瓜呢?

然后这时妈妈又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我很着急,我很伤心。这个时候,孩子停止了吃东西,眼睛瞟了一下妈妈,其实妈妈的这句话勾起了孩子的情绪,因为母子之间是有感情的,孩子会想:‘如果是我的原因让你难受了,我还是有点难为情,有点不好意思。’

但接下来呢,妈妈又说:‘你想过差劲人生吗?’我觉得这个小孩子又迷惑了,因为对于七八岁的小孩子来说,未来还很远,其实他构不成一个紧密的联系。但是你上来就抛出一个‘如果我得不了第一名,就会过差劲人生。’小孩子其实是想不明白的。

最后妈妈又放出了‘大招’:‘你不是讨厌妈妈吗?你就想想妈妈在后面追你。’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小孩子不仅是疑惑,而且是无奈,他心里会说:‘我不讨厌你呀,你为什么要让我讨厌你呢?难道在第一名和母子之间,我必须要选择第一名而放弃母子关系吗?为什么你要选择第一名而放弃母子关系呢?’所以这番话实际上是妈妈不断的调动恐惧的力量来逼迫孩子。比如说让他在第一名和傻瓜之间做选择,要么得第一名要么当傻瓜;然后再放第二招,在第一名和让妈妈生气之间做选择,你要么得第一名要么让妈妈生气,这时孩子有点儿在乎了。接着妈妈‘乘胜追击’,放出第三招:在第一名和差劲人生之间做选择,你要么得第一名要么得差劲人生。最后妈妈放出第四招:在第一名和母子关系之间做选择,你要么得第一名,要么咱们断绝母子关系。

当然这是演电影的需要,很集中的聚焦。但是我们回想我们在生活当中,会不会不经意之间也在用这样的方式。然后拿孩子最在乎的东西作为要挟的惩罚。实际上,电影中的这个孩子很可怜,他要慢慢地从单纯的喜欢游泳而游泳最终变成因为要游泳所缠绕的很多价值而去游泳,那么直到有一天孩子受不了而放弃。电影中有一位教练说的话很典型,反映了这个妈妈的做法:‘如果没有你,你的孩子不会走到今天。’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如果你只是重视很在乎,而你不知道方法,那你就是孩子最大的阻碍。那么我们再来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知道这个妈妈错在哪儿了,我们再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准备怎么做呢?你可以想一想怎么有智慧的处理这个事件,就是孩子从游泳馆出来坐车上了,你也上车了,你准备怎么办?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个事情更好的处理。我们也交流交流吧,反正我们是交流会嘛。看看哪位家长能够又更高明的办法,你觉得这样说,这样做,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导孩子。有没有哪位家长愿意尝试?

看看现场没有人举手,朱老师鼓励大家说:“昨天我们就这个问题也讨论了很久,大家畅所欲言,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拿出来了,然后我们再一一去分析这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看看今天有没有哪位家长有更好的想法,说不定比我们昨天想的更好一些。”

现场还是没人举手,朱老师接着说:“大家都比较谦虚,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高招拿出来。没有的话就不要大家发言了,我就说说我们昨天讨论的结果。有些妈妈觉得这个妈妈太刚猛了,可以柔和一点。先尊重他,然后再慢慢的引导他,你现在是不是很开心呀,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得第一名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更开心呢?我们可以问一下哪些得了第一名的人,他的状态是不是更开心呢?就是大概用这样‘曲线’的方式。

有些家长呢,用另外一种方法,也是不直接。让他专注于他现在的开心,等过段时间了,再把这个事情再引出来。反正大家大体的思路就是不要这么刚猛,不要这么直接,用柔和一点的方式,告诉他现在虽然开心了,但还可以更开心。那么我们在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观点:虽然我们的处理方式要比这位妈妈柔和很多,看上去好像更尊重孩子,其实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是从‘硬威胁’转成了‘软威胁’,都是想让孩子最终拿第一。那么虽然手段产生了一些调整,本质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那后来我就讲了一下我所设想的处理方法:如果我是这位妈妈,我会这样说,第一,当孩子很开心的在那儿吃瓜子时,我什么都不会说,我也很开心,我不会跟孩子多说什么,开着车就回家了。接下来了,开开心心的做饭,然后跟老公和孩子准备好了晚餐。晚餐之后,我会不经意的跟孩子说一句这样的话:“以前妈妈在看你的时候,只会为你加油,最近呢,妈妈在学一些游泳的知识,所以今天看的特别仔细,后来我就发现你在游泳的时候,这个划水的动作有点问题,影响了你的速度。’说到这儿就不多说了,就此打住。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很简单。

第一,孩子现在喜欢的是游泳,不是名次,所以我不能提名次的事,直接或间接的都不提,就是顺势而为。不要把孩子不喜欢的东西直接抛给他,他是弱势群体他不会跟你反抗,但他内心会抗拒。

第二,既然孩子在游泳中享受到快乐,我既然是爱孩子的,那他快乐我当然也快乐,我当然是什么话都不说,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不是我最想要的吗?那么这一点决策定位要非常清晰。作为妈妈,你是要孩子还是要名次?电影中妈妈的价值定位很清晰,她就是要名次。那如果是我的话,我的定位——我要孩子。即便是我觉得名次很重要,我也不会很直接,而我要用另外一种方式引导他,看他自己要不要?

第三,作为监护人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如果我只会加油,只会在孩子比赛完后我说一句鼓励或者是批评的话,那其实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这么喜欢游泳,我天天陪着他,我肯定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话,我不仅能够给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孩子真的能够感受到父母真的在支持我,而不是一种敷衍或是一种要求。

第四,如果孩子真的需要帮助的话,他自然回来问我:‘哎,妈妈,你说我手臂哪里有问题?’这时候在走下来跟他慢慢地谈。这样就形成了他主动,我被动,他着急,我不着急。这时候教育效果是最佳的。

如果我能力不够,我就这样说:‘这样吧,反正妈妈能力也不够,也不是专业的,给你找个好教练,好不好?孩子这时候也很开心。’而不是像电影情节里后来孩子是被动接受妈妈请了一个教练。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就很顺畅的把孩子引向了一条自我提高之路。你想呀,等孩子的技术水平真的上去了,人家天生就喜欢游泳,身体素质又适合游泳,将来不得名次才怪。

而昨天我们在讨论时,有些老师和家长没把握住方向,其实核心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因为我们自己多多少少是在乎名次,这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我们觉得得了名次对孩子肯定也是好的。这是我们的两个固有观念,当我们有了这个固有观念的时候,本身就是错的,因为这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不知道孩子喜不喜欢。所以不能拿着我们喜欢的东西去引导孩子。

第二就是,我们用的方式也不对,‘硬威胁’和‘软威胁’都是视孩子为外人,以你为中心,孩子跟着你走,那么这两点错误之处就导致了不管你怎么说,孩子依然感受到了一种压力。

所以这就是你要下苦功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教育的中心到底是谁?是要以教育者为中心,还是以被教育者为中心?这一点虽然大家在口头上都很清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但是落到实处的时候,就南辕北辙了,比如说我们学堂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家长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乱引导,第二个案例就是家长顺着自己的执着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两者虽然表现不同,但本质都是让孩子围着自己转。

所以我们今天其实要分享的主题是传统教育的问题以及新教育的方向。因为唯有当我们更为深入的理解传统教育究竟错在哪里,才能更加明白新教育应该往哪儿使劲。新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她能够出来,是因为我们之前的教育有问题,没有问题怎么会出来呢?但是我们老盯着新教育要往这儿走,要往哪儿走,我们没有转回来想一想她的本质在哪里的话,说不定你只跟了表面。说不定你只学了一个肤浅的东西,没有从根子上入手。所以我才想要定这个主题。

今天大家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呢,说不定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了一些表面的东西。那在探讨这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张曼菱在北大演讲的一段话。

张曼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她也是第一位走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女性。我们看看她在北大演讲的一段话:“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认为你并不是就是天之骄之,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积极意义,相反它有一种消极的意义。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使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到了高分,考入了北大。”当时冲击很大。

当我看到这篇演讲时,感受到的是张曼菱对传统教育那种愤慨,和对于当今学生深深的忧虑。其实作为传统学校的优等生,其中的辛酸苦辣我是照单全收呀。一个不落的全都体验了。我老家是河南的,我感觉河南是全国高考压力最重的省份之一。人数之多,而且本省没有特别优秀的大学,所以压力之大,老乡都体会的到。也正是因为如此,许老师发来邀请后,我很快就答应了,我也想回老家分享。

这篇演讲刺痛了我,所以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对新旧两种教育的反思和体悟。让大家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新教育的方向。因为和我一样的很多人涉足新教育。但是我们都是长久以来在体制教育或传统教育中的熏陶和浸泡,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所以如果你不觉知到的话,你在做的过程中就会被带偏方向。

那么我们再来谈张曼菱,她在《北大回忆录》这本书里说,对于个性的尊重和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那么我在新教育当中,大概十几年的时间,我发现她说的话非常正确,而且也是普遍现象。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说每一个人生来他就是要干他想干的那件事的。

比如说刚才电影里放的那个喜欢游泳的小孩子,也很巧,我在南宁见到一个现实版的,小女孩,十岁,北海的。特别喜欢游泳,冬天那么冷,她爸妈为了她身体,不希望她下水,她偷着也要下水。当然她爸妈肯定是支持的,方法也比较合适。比电影里那个妈妈好多了。那个小女孩看着很阳光没有压抑。当时我在上电影课的时候,我就在感慨,这个小孩跟我们比起来,她好幸福。为什么?十岁,她就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十岁就沐浴在人生的幸福当中。而我们很多人,追求到四五十岁,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因为所做的事情不是基于自己想要,所以就谈不上幸福,而她十岁就沐浴在幸福当中了。

据说孔子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很小的时候玩游戏,就喜欢玩那种礼节性的游戏:‘来咱们拌个祭祀吧,你站哪儿,我站哪儿……’所以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干嘛,或是要干嘛。《疯狂动物城》里面的小兔子朱迪不是一样吗?她妈再拦都拦不住,她说:‘我就要当警察。’

那如果说你觉得那种很小就知道自己要干嘛的可能不多,但是呢,随着我们经验的增长,阅历丰富,我们不断去排除那些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慢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我觉得还是不乏其人的。

比如说我曾经遇见过一个老师,他毕业之后在一个单位工作,很快就辞职了,他就下海自己做生意,涉及过很多领域。有了钱,有了地位。但是他心里不踏实,安定不下来,当然我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呀,后来他真的就是接触了新教育之后,心就慢慢定下来了,他做了新教育之后呢心里更踏实。所以我们设想呀,他是不是真的找到了自己人生想要的东西。

老子说:‘归根曰静,是为复命。’所以当一个人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心里才能真正安定下来。或者说这时候你才跟自己的天命相符。否则我们取得再大的成就,被再多的人认可,依然会选择更多的东西来填充自己内心的空虚。那么如果大家认同这个说法,或者说觉得这种说法比较符合我们生活的状况的话,那我们反过来谈教育,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帮助学生去挖掘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甚至我觉得,如果你的能力不够,你能做到第一条就已经不错了。如果你的能力够的话,就做到第一条。如果你的能力不够,就像那个父亲,只是陪自己的孩子观察蚂蚁而已,让孩子觉得爸爸也喜欢这个事情,需要什么能力呢?所以如果你的能力不够,你就把你的注意力放在第一条就够了。这时候你就在不断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去发现他喜欢什么。

请花1秒钟把文章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

推荐阅读

中国的教育体系不转变,将威胁孩子们的生命!

“人”不见了!五条绳索捆绑了中国的孩子!

凭啥和我抢教育资源?一封公开信燃爆学区房火拼现场,中国教育何去何从?

中国现在基本上没有高端的“精英教育”,只有穷人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如何把孩子越教越笨的?

中国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坐在电脑前的土豆

别傻了,这些教育,老师真的无能为力!

在家上课,在学校做作业?纽约学校的“翻转学习”

美国最牛高中是如何炼成的?

视频 |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色和思路

他们把养老院和幼儿园开在一起,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视野 | 这可能是世界最牛最难申请的奖学金

一间教室都没有,比哈佛还难进,最近拿到投资的Minerva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计划, 创立"开环大学", 彻底颠覆全球高等教育

一所没有老师的学校,如何成为教育传奇?

国际今日:做最好的中国人

| 视频时长:20'20'' |

清一新教育 | 国际今日 | 今日视频 | 联盟学堂

英语突破班 | 免费英语班 | 超速学英语 | 数学突破

清心课 | 财富课 | 慧心课 | 山长课程 | 分享会

电影 | 纪录片 | 健康养生 | 两性 | 书籍 | 好父母

关注“一线新教育”公众号,在后台回复上述关键词即可获取。当然,也可以进入“一线新教育”公众号左下角的“新教育圈”,获取更多主题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一线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