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滴滴时代:先解决合规 再解决盈利 之后还能做什么?
滴滴自创立至今已6年有余,熬过了高额补贴价格战,并购了快的、Uber市场份额,终成为中国出行市场上的胜利者。
然而,2018年,滴滴的“黑暗”时刻来临。
接连两起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让滴滴不仅品牌美誉度下降,更是遭遇其史上最严、也是最多部门的约谈,这也使得滴滴不得不直面并整改自身平台合规化问题。
更重要的是,众多传统车企和跨界企业强势进军网约车市场,抢占出行市场份额,这于滴滴而言,无异于“狼来了”。
在车云看来,2018年可看做是滴滴发展史上的分界点。此前,滴滴在国内出行市场已登顶,其主要战略为“攻”,不断开疆扩土,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此后,滴滴处境内忧外患,战略转为以“守”为主,收缩自己非主业务,不断提高自身主营业务,即网约车平台的服务能力,以便于坚守住自身在国内出行市场的地位。
事实上,内忧外患之下,滴滴也正在改变,且路径相对清晰。
其一、通过深度绑定车企,提升网约车产品体验。不论是与车和家合作,联手多家车企成立“洪流联盟”,亦或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核心目的皆在打造定制化网约车,让车辆这一底层服务载体升级。
其二、通过技术和布局升级,巩固未来主导地位。这里一方面是底层技术,例如滴滴已经成立的全资自动驾驶子公司沃芽科技,以及与北汽新能源成立京桔新能源合资公司,均是希望在未来车辆前端的技术和后端的服务两部分,增加筹码。
但这条路并不容易。例如在定制化网约车这一核心升级点上,传统汽车巨头无疑不愿意只作为滴滴的代工厂而存在,争夺头部利益的力度,决定了其与滴滴的绑定深度,而各怀心思的双方难免陷入囚徒困境。
此外,滴滴本身在自动化、智能化、电动化等可能主导未来网约车体验的核心技术领域和周边服务领域储备几乎为零,且在2018年巨亏109亿之后很难通过投资在短时间内补缺短板。
对于滴滴来说,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升级战,即使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滴滴的“黑暗”时刻
2018年,滴滴不好过。这一年,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震惊众人。此后,滴滴的麻烦接连不断。
首先,是合规化问题。
自2012年成立之始,滴滴平台就埋下了隐患。以前,滴滴平台司机大多数为私家车加盟的,而在滴滴高额补贴时期,更是有众多外地人来到一线城市专职做滴滴司机。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滴滴司机驾驶的车就相当于黑车一样,很多保险公司都不参与私家车参与滴滴运营中,如果是出现了事故他们是不会赔偿的。
然而,自2016年开始,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开始出台相关的网约车细则,对网约车车型和司机做了一定的要求,如司机必须是本地人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滴滴在此之后仍有众多不合规的司机和车辆。
直到顺风车杀人事件,滴滴遭众多相关部门约谈,要求整改,以及遭到大众抵制,才使其认识到网约车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由于司机与滴滴平台是合作的关系,也对之后要求司机办理双证(网约车出租驾驶证,网约车运输证)加大了难度。
于司机而言,很多司机都不愿意去办理车证,原因在于,车证里面包含了要让私家车转为营运车量,然而,营运车辆的强制报废规则却是8年60万公里,这个坎可以说很多滴滴司机都无法接受。
此外,要想办理车证,还需要交保险,其费用要比原来的私家车要高出很多,而随着竞争的加大,现在的滴滴司机的收入水平也不算很高,一旦办证,那么成本高了,收入也就自然又下降了。
不过,网约车经营合规化已经成必然趋势,因为相关法规政策已经规定,只有双证齐全的司机才是合法合规的。而对于网约车的监管力度,也将不断加大。
其次,是盈利的问题。
滴滴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烧钱史。
去年,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曾表示:“6年来我们还没有实现盈利”,并表示公司已将抽成的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整体对应的成交金额毛利率只有1.6%。
据公开资料显示,6年来,滴滴出行累计亏损额约为390亿元,2018年滴滴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其中,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这也是导致滴滴高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据天眼查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滴滴已经完成了20次融资,金额总量超过200亿美元,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融资最大的未上市公司。
烧钱快,亏损多,再加上众多事件的影响,2018年,滴滴整体业务欠佳,这也致使其终于迎来寒冬。
2019年2月份,在滴滴月度全员会上,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并表示将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历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的品牌知名度在大众心中已经打上阴影。与此同时,车企布局网约车行业的步伐也在加快。
早在2015年,首汽集团旗下首汽约车正式成立,并主打高端市场。同年,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也正式上线。
2018年下半年,更是车企扎堆进入网约车市场。如7月份,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公司宣布涉足大共享出行(网约车和分时租赁)业务,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大众汽车创建了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布局网约车。
8月份,长城汽车推出欧拉出行平台,开展长短租、分时租赁及网约车业务。9月份,福特与本土汽车企业众泰成立智能出行公司,提供网约车出行方案。
10月份,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也表示将与吉利汽车成立出行合资企业,提供网约车和共享汽车服务。11月份,上汽集团宣布推出“享道出行”,进军网约车业务;宝马在成都拿到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宣布将于12月正式上线网约车业务。12月份,东风汽车获得网约车牌照,宣布将在“东风出行”平台上运营网约车业务。
当前,于滴滴而言,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因此,对其最重要的,就是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网约车平台上,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保住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滴滴的下一步
车,是一家网约车平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此前,滴滴通过高额补贴,吸引众多私家车加盟滴滴,但之后,却也成为滴滴的掣肘。
一方面,私家车不规范化,尤其是好坏车掺杂,使得用户乘车体验很差。另一方面,从外部监管政策来说,也已经不允许滴滴在延续此前与私家车结盟的运营模式。
2018年6月5日,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针对未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从事网约车经营、线上线下车辆人员不一致、信息泄露、不依法纳税、不正当竞争、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等违法违规行为,各监管部门可开展联合约谈,严重违法者将下架停服整顿。
除对网约车平台和司机进行规定之外,众多城市对车型的规定也相继落地。去年,众多一二线城市发布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新增网约车必须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对具体的配置进行了规定。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毋庸置疑。但现阶段,大多数网约车司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不高,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主要原因在于担心续航里程问题,还有电池质保周期短,后续更换电池费用高等。
而对于滴滴平台而言,据其公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滴滴平台上新能源电动车数量为20万辆,这一规模占比达到全国新能源汽车的20%。据悉,在未来五年,滴滴计划将有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那这些车从哪里来?
接入私家车这条道路已然行不通,况且,如上述所言,大多数司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
因此,滴滴想要合规,并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就只能走定制网约车路线。而做定制网约车,要么滴滴自己造,要么选择车企合作。
此前,程维曾说过,滴滴不会造车。因此,滴滴的选择,无疑是后者。
事实上,滴滴与车企的合作,可追溯到2014年,这一年,滴滴牵手大众将推出大众汽车新能源车滴滴专车服务。
2015年,滴滴又分别与北汽和比亚迪签订合作协议,所合作的领域皆有新能源汽车方向,甚至比亚迪还将为滴滴提供2000台插电式混动车。
2017年,滴滴与国能电动(NEVS)达成合作,合作内容为国能电动将为滴滴生产定制网约电动车。
虽然滴滴早已经和这些大牌车企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但从此前滴滴发展状况来看,这些协议真正落到实处的,尚属少数。
当前,汽车行情并不好,传统车企也正在寻求转型之路,网约车,则是车企的下一个落脚点。
曹操专车董事长刘金良曾说过:“不做出行市场,我们造车,眼是瞎的”。毕竟,网约车的运营不仅能够帮助消化主机厂库存,还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用户,为未来实现车辆定制化的量产、定制用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打下基础。
事实上,通过网约车更深刻的了解用户需求,将用户的反馈反应在生产制造上,是车企们想要通过网约车在汽车制造与销售上达到的效果。
所以,2018年,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车企扎堆进军网约车的场景。
基于此,老牌车企不想给滴滴做代工,而滴滴又急需车企的合作,那么,新造车势力则成为滴滴的另一选择。
2018年3月22日,车和家宣布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并组建团队,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生产智能电动车。
当天,车和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该合资公司将要打造的首款车完全不用考虑零售场景,百分之百为共享出行而生。同时,这款车可以满足L2级别的自动驾驶,并且在线控执行机构、车辆控制系统等层面具备向L4级别升级的能力。
滴滴联手新造车势力,可谓是双赢之局。首先,滴滴找到了自己的代工厂,能够解决当前的合规问题。其次,相比传统车企,滴滴在与新造车势力合作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在滴滴出行2018年年会上,程维发表演讲时表示,滴滴未来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共享新能源汽车运营商和智慧交通建设的引领者”。
基于此,滴滴的格局肯定就不止单单落在新造车势力上。并且,滴滴深知车企进入网约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但程维说过不造车,所以全力的拥抱车企成为了滴滴堵截主机厂独立运营网约车平台的最好办法之一。
2018年4月份,滴滴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合作成立“洪流联盟”。在发布会上,滴滴出行称,“洪流联盟”将广泛与汽车全产业链合作,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
仅一周后,作为滴滴“洪流联盟”成员之一的大众,就宣布将与滴滴共同成立出行服务公司,初期,大众占股为40%,滴滴占股为60%。
据了解,该公司将组建一个十万辆规模的共享出行车队,其中有六万辆为大众品牌洗能源汽车。
今年1月份,滴滴与北汽新能源成立京桔新能源合资公司,力图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网约定制车、充换电等领域布局。
不过,大众和北汽均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想要“两条腿走路”。
2016年末,大众就在德国柏林成立移动出行服务公司Moia。2018年7月份,Moia提供的短途摆渡汽车正式运营。据悉,汉诺威已经颁发运营许可,到2020年该公司可达到150辆车的规模。
于北汽而言,其曾有众多个共享出行品牌,如北京出行、轻享、绿狗等。之后,北汽集团将所有的共享出行业务整合进华夏出行里。
据了解,华夏出行成立于2017年4月,依照“出行+增值服务”的发展模式,未来会构建分时租赁、网约车、越野自驾等综合出行服务生态圈。
2018年,可以说是滴滴发展史上的分界点。在这一年之前,滴滴虽遭到监管,但并未伤到根本,也没有对其垄断地位造成威胁。因此,虽然滴滴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与车企进行合作,但其认定的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行业当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后,滴滴平台短期内两起顺风车杀人事件引爆社会舆论,同时,也将滴滴推向众矢之的。多部门约谈,责令严肃整改,否则下架APP的威胁,以及众多车企和跨界企业进军网约车市场的外在危机,让滴滴不得不收缩扩张速度,回归自己的核心业务。
同样,在这一年之后,滴滴不断加强与车企合作的同时,少了一丝淡定,多了一些紧急的步伐,毕竟,滴滴平台亟待通过定制网约车解决合规化问题。
滴滴的自动驾驶
滴滴一直在烧钱,一直在亏损,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却也在不断加码。
早在2016年,滴滴就开始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研究,但对外一直保持神秘状态。据悉,滴滴的无人驾驶团队是由其前研究院院长何晓飞组建,目标瞄准L4级自动驾驶以及最终形态的L5。
同年5月27日,前阿里云首席科学家章文嵩加盟滴滴,担任滴滴高级副总裁兼滴滴工程技术委员会主席。但他总体负责的是“工程方向的技术把控、以及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招聘和晋升体系”,对自动驾驶方向只字不提。
后来,滴滴拉来了视觉大牛杨庆雄,任自动驾驶团队的高级总监,主攻基于视觉的自动驾驶系统,不过也并未严明。
直到2016年7月,在首届滴滴Ditech算法大赛颁奖典礼上,滴滴CTO张博明确表示:“无人车是滴滴重大战略布局,很快会有无人车上路,滴滴无人车团队将由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负责。”
此后,为了扩充自动驾驶团队的力量,滴滴积极在外网罗人才。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挖角Waymo 3D机器感知小组的负责人贾兆寅,贾现出任滴滴出行前沿业务技术负责人。
此外,媒体报道称,滴滴也曾试图收购自动驾驶创企,如在不久前完成了近10亿美元融资的Nuro,曾是滴滴所希望收购的对象,而Nuro创始团队希望保持独立的发展,最终拒绝了滴滴的收购提议。
另一家自动驾驶明星公司Aurora也曾和滴滴传出绯闻,Aurora的创始人Chris Urmson甚至曾一度在滴滴职履。
虽然滴滴想要收购创企,但这条路似乎并没有行得通。不过,滴滴在自动驾驶上的行动却也从未停止过。
2017年1月26日,滴滴宣布在加州山景城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加大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吸引科研人才。
2017年3月,滴滴出行宣布其美国研究院DiDi Labs正式成立。
2017年8月,滴滴和Udacity举办了一次自动驾驶测试车挑战赛。
2017年11月,滴滴选择于硅谷山景城(Mountain View)开启新园区,并公示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大数据和智慧交通、智能出行等方面的研发。
同月,滴滴还专门成立了高精地图公司—滴图科技,注册资金为500万人民币,公司法人代表是滴滴打车的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博。
2018年2月,张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滴滴已经在美国和中国的三个城市进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并且滴滴为试驾汽车设计了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则是通过与汽车制造商、供应商进行合作。
2018年9月,张博公开更新滴滴的自动驾驶进度:滴滴的自动驾驶团队大约在100人左右,总计有几十台测试车,共在中美四个城市展开路测。目前,滴滴已经在加州以及北京拿到了测试牌照。
此前,滴滴想要通过收购创企为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加码,但以失败告终。而这之后,滴滴或许明白自己收购无望,只能自研自动驾驶技术。
因此,在2019年3月1日,滴滴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郑建强任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他同时也是滴滴自动驾驶的研发负责人。
事实上,网约车可能是自动驾驶最先实现落地的商业模式之一,在过去几年,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关注,如Waymo、Uber、Lyft等,都在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甚至大众、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也在争相布局这一蓝海市场。
相较之下,滴滴布局虽略晚,但其在自动驾驶研发上具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路测与交通数据,滴滴平台上的数百万辆网约车每日生成的数据正好可以成为其数据来源。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尚未成熟,自动驾驶汽车短期内还不会卖给消费者,滴滴这种大型网约车平台更适合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商业落地。
此前,滴滴CTO张博也曾透露滴滴未来的自动驾驶商业模式。他表示,滴滴不会自己造车,想做的是汽车驾驶技术的软件部分。未来有可能是车厂把车造出来,然后汽车可以一键进入到滴滴的平台,接收到需求,滴滴可以按每一单给车场分配利润。
其实,换个思路来看,滴滴在自动驾驶上的商业模式,也适用于其与车企合作制造新能源汽车。因此,不管是自动驾驶,亦或是系新能源汽车,滴滴都具备自己完整的商业逻辑,而这,也是滴滴的生存法则。
结语:滴滴的未来
当前,虽然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是一片蓝海,但两者皆处于早期阶段。而且,就像前文所说,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担忧续航能力,毕竟,国内的充电桩建设尚不完善。
滴滴想要在2020年实现投入百万辆新能源汽车,所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把车造出来,更重要的还在于汽车后市场。
2018年8月6日,滴滴出行旗下汽车服务平台正式升级为小桔车服公司,同时,滴滴出行宣布对小桔车服公司投资10亿美元,小桔有车、小桔加油、小桔养车等品牌也将同时启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新能源汽车充电也在小桔车服的战略布局内。据了解,2018年6月,“小桔充电”首批合作桩站在北京铁路文工团、南京应天欧尚落地。8月,“小桔充电”又推出小桔充电福州小海豚合作充电桩。
而司机在使用滴滴新能源充电桩是,无需额外安装充电应用,通过最新版滴滴出行车主端APP或"小桔充电"小程序,即可体验小桔充电服务。支付方面,小桔充电支持微信、支付宝、滴滴车主余额等多种方式。
综上,滴滴通过与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合作,找到“代工厂”,做定制网约车,不仅可以解决平台合规问题,还可以降低成本。
而小桔车服,按照程维的说法,则是滴滴洪流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也就意味着,小桔车服是专门为滴滴与车企的合作服务,尤其是小桔充电项目。
滴滴布局自动驾驶,则是对未来出行市场的争夺。当前的自动驾驶尚处于初级阶段,滴滴入局虽晚,但其天然的优势,势必会让其在自动驾驶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除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以及汽车后市场之外,滴滴在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等方面亦有布局,不过并不是其主营业务。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滴滴对于未来的布局,并未只局限于出行领域的一角,而是依据自己的商业逻辑,构建全方位的生态体系,包括运营载体新能源汽车、出行平台、汽车后市场,以及未来的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