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期末成绩最多占五成 再不用考前抱佛脚
每当期末考试临近,大学生疯狂“占领”图书馆、熬夜背书,然后用一张试卷给整学期“盖棺定论”的情景似乎已司空见惯。然而,这种现象也许会逐渐变成四川大学里的“非主流”:该校试点推行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目前已在300多门课中实践“期末成绩不超50%”的考核办法,力图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不合理现象,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期末考最多占一半
倡导少考死记硬背
上个月,川大第三期“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优秀课程名单新鲜出炉,李平的商法学、阴文娅的食品科学等44门课榜上有名。在这之前,还有98门本科课在前两期中获得该称号。
其实,“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是川大实施培养“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办法之一,该项目于去年上半年启动,先由老师个人申报或学院推荐,在部分本科课程中试点。成都商报记者从川大教务处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校已有300多门课程加入了“试点大军”。
翻开考试改革的具体细则,里面写得很明确: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高于40%,最多不能超过50%,而平时考核的次数不低于6次。考试时,教师要多出非标准答案的试题,多考灵活应用,少考死记硬背。在平时考核中,要广泛运用小测验、大作业、论文、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川大教务处考试管理科负责人表示,该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期末考试的分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不合理现象,把对学生的评价分散在过程里,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时松散,期末紧张”。
课堂变丰富
学生学到了“干货”
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卿人韦参加了试点,他的分子生物学课被评为第三期优秀课程。以前,他考核学生的办法是:平时40%+期末60%,如今这两部分的比例调了个。学生赵沁感觉课堂变得很丰富:3~5人小组根据重点知识查资料进行延伸讨论,并在全班做5分钟演讲。课后,赵沁还要读一篇国际权威杂志上的学术文章,并独立翻译成中文。此外,学生们还要做随堂测试,而这些都算作平时成绩。
“还是卿老师的办法好。”赵沁坦言,由于很多课平时无考核,也就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同学们就容易变得懒散。但一到期末,大家又紧张得要命,通宵熬夜复习,天不亮就去图书馆排队占座。但现在压力分摊到了各阶段,赵沁觉得自己“平时勤快了,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
川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他们希望通过改革考试办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主动了解陌生领域,培养创造性思维。目前,经过三期试点,师生对改革的反响都不错。接下来若时机成熟,学校有意将这种办法逐步推广至全校。不过,由于文、理、工、医等不同门类的学科种类繁多,每门课程的性质不一,考试方式也应该有相应差异,所以该负责人补充说,如果真的要在全校推广考试改革,还需对不同课程的考核办法进行针对性调整。(记者汪玲实习记者江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