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破解国产大豆短缺

  人民网成都10月23日电 (记者 王明峰)日前,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在四川省仁寿县现场观摩考察了由四川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近200名玉米与大豆产业的专家学者、生产和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种粮大户等齐聚四川,包括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贾韩天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等国内大豆界权威专家。专家表示,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大豆短缺问题。

  玉米大豆既是人类的食物需要,又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和工业的加工原料。我国自己常年生产的玉米和进口的9000多万吨大豆主要就是满足畜牧业精饲料的需求。据预测,我国常年需求玉米2.5亿吨、大豆1.2亿吨,要生产足够的玉米大豆需要近15亿亩的播种面积。玉米大豆是同季旱粮作物,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将永远无法满足玉米大豆净作用地需求。

  “只有协调发展玉米和大豆生产,才能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我国玉米大豆的安全,才能把中国人的优质蛋白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主持研发并试验示范16年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他指出,禾本科-豆科间套作是世界公认的典型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不仅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更重要的是降低氮素面源污染的风险,环境更友好。

  自2002年来,四川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坚持玉米-大豆传统间套作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了以“选品种、扩间距、缩株距”为核心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6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复合种植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多收一季大豆,让1亩地产出了1.4亩地的产量,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研制了与之配套的播种收获机具,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玉米大豆间套作机械化,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创造了基本条件,连续12年列为农业部主推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指出,中国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发明了间套种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现代的品种、现代耕作技术、现代机械化条件下的新型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全国有5亿亩玉米,进一步改进推广这项技术,对于解决大豆饲料进口问题将有很大突破,“有着未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

  不仅是盖钧镒院士,荣廷昭院士、刘旭院士、万建民院士等8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多次考察后一致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种养结合、间套轮作和绿色增效于一体,是当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协调发展玉米和大豆的不二选择。

  “我们规划布局了以川中、川南、川东北丘陵的自贡、内江、南充等为核心的大豆优势产区,集成推广了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重点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探索形成了以龙头企业、生产协会、种植大户等为依托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有力助推了我省快步迈入大豆主产省行列,2017年我省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四川省农业厅总农艺师潘海平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示范推广这一技术,加快把四川建成全国优质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