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北京交通大学90%“不优秀毕业生”的胜利

  原标题:今天是北京交通大学90%“不优秀毕业生”的胜利

  北京交通大学,平时并不是一所很高调的大学。

  但从6月18日下午开始,北交大毕业典礼事件却在一天之内发酵的沸沸扬扬,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前五十。

  事件的焦点是一位北交大毕业生发布的一篇微信文章,在文中表达了对于只有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干部才有资格参加学校毕业典礼的不满。

  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以前,都是全校学生在露天操场上举行毕业典礼。

  

  北交大2016年毕业典礼

  (来源:北交大官微)

  去年(2017年),学校将毕业典礼挪到了天佑会堂进行,由于座位数的限制,只有一千多名学生能够在礼堂内观礼。

  于是学校就想了个比较省事的招:让各学院按比例报送一批“优秀毕业生”(约占全校毕业生人数的10%),这些学生能够有资格去会堂参加学校毕业典礼。

  剩余90%的学生则以学院为单位自己找地方开,人多的院去体育馆和演讲厅,人少的院就直接找个大点的教室把仪式办了。

  有几位北交大今年要毕业的同学站出来,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延伸阅读:《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

  文章发出去之后,影响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在一天之内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要知道他发这篇文章用的可是个连留言功能都没有的三无小号。

  不仅很多学生积极转发,不少学生家长也对此事表示高度关注:

  

  学校这次的反应比较迅速,6月19日上午就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取得了联系,表示学校正在开会讨论相关的问题。

  今天下午1点,学校官微发布公告,表示学校对2018年毕业典礼安排作出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至此北交大同学们争取参加自己毕业典礼的行动宣告胜利,事件以一个双赢的结果告一段落。

  对于这件事,陈大夫是这样看的:

  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

  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权利

  在微博、知乎的评论里,也有部分同学的意见是这样的:

  

  

  陈大夫这个人平时不喜欢吃榴莲,但如果今天新闻联播宣布,只有10%的“优秀中国人”才有资格吃榴莲,我肯定不会因为我本来就不爱吃而保持沉默。

  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权利,如果不出来说话,我和我身边的人还会失去更多。

  在我看来,和父母家人一起骄傲地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在校长面前拨穗领证,宣告自己人生的这一阶段圆满完成,这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最珍贵的回忆。

  

  (来源:北交大官微)

  这是每一个顺利毕业的大学生的权利,学校没有充分的理由是不能剥夺的。

  每一个学生在与自己的大学时光告别的时候,都值得母校最后一次温柔的对待。

  而不是被自己的毕业典礼拒之门外,只能在教室里看卡成GIF的电视直播,而失去了毕业典礼应有的所有仪式感。

  

  (来源:北交大官微)

  你可以因为太阳太晒气温太高而对典礼本身兴趣缺缺,也可以开到一半觉得校长讲话不咋精彩半路溜号。

  但这个问题当牵涉到权利时,我的立场不会完全受个人好恶左右,我会更多地为身边其他同学考虑。很多北交大的同学显然也是这样的。

  未加充分考虑不该

  给学生划分“优秀”“不优秀”

  之前由于类似事情引起学生激烈反对的清华和山大,分配参加毕业典礼席位的方法至少还是看起来比较公正的抽签。

  事实上就算没有毕业典礼这杠子事,换成一部分学生可以戴学士帽一部分不能戴,或者一部分穿红一部分穿绿,如果没有一个能服众的理由也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母校的做法感到不满:凭什么你说他优秀我不优秀?

  这90%的“不优秀毕业生”里如果有人真的在社会上做出了相当的成绩,他还是否愿意参与爱校护校的事情?

  这几年国内各界大佬都开始纷纷给自己母校成亿地捐钱,这种事是不是也应该“优秀毕业生优先”?

  

  高考考了三次的马云

  恐怕很难通过10%“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吧

  如果你真的想学某些欧美高校的“荣誉毕业生”制度,把毕业生分成三六九等,正确的做法是像清华北大一样,从一开始就颁布一个公平统一而且考虑到各种学业因素的选拔规则。

  (延伸阅读:《大学里的“五道杠”:清华北大开始实行“荣誉毕业生”制度》)

  清北实施这样的制度,是经过校内学生、教师充分的讨论,以及对国外相关制度大量的研究才制定的,据我所知校内相关的调研报告就能编成一本很厚的书。

  这实际上是对整个学生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且配合了选课、导师制、转专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顺利推行。

  如果你去看英美这些名校的荣誉毕业制度的细节,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都根据自己的立校理念有明显的侧重,复杂到外人难以看懂。

  这些标准都经过了上百年的实施,在学生、教师和和校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只是北交大,国内所有想搞这一套的高校,请先做好相关的调研再做决定,不要领导拍脑门想一出是一出。

  这种带有强烈阶级划分意味的制度,如果不制定一个公平的标准,做好相关改革的配套,实施时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就好像没装减压阀的高压锅,很容易造成民怨沸腾,而且早晚会通过某个事件爆发出来。

  如果没有把阶级区分阶级歧视玩到底的决心,最好一开始就给所有人一碗水端平。

  学校应该吸取教训

  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2017届当年就有不少北交大学生对毕业典礼的组织形式表示不满,但由于没有一个表达的途径,没能让学校听到他们的呼声。

  学校在制定相关规划时也并没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学校官网上校长信箱建设建设了两年,到现在学生按正规渠道投书还是石沉大海。

  

  如果每个大学的校院各级领导每个月能从百忙中抽出一天的时间,找学生座谈沟通一下学校最近出现的各种问题;

  如果每所大学能有一两个敢为学生说话的独立自媒体,帮助校长对学校管理各方面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包括我们最近关注的几个大学毕业典礼风波在内,很多问题本来都应该是学生给校长信箱一封邮件,校领导找学生进行一次座谈就在校内解决的。

  如果学校里至少还能有一条学生反映意见的畅通渠道,而不是每封邮件都石沉大海或得到“等待上级通知”的反馈,事情也不至于发酵这么长时间最后爆发。

  

  

  学校这次的反应还是相当迅速的,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从头至尾都在好好说话和学生讲理,没有像某些高校一样尝试用逼学生删帖的方式解决问题。

  希望这次的风波能成为学校完善与学生沟通机制,更加注重倾听学生呼声的开始。

  

  (来源:知乎)

  最后,陈大夫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所有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的交大人表示由衷的赞誉。

  正是你们的努力让18级的毕业生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毕业典礼,同时给自己的学弟学妹留下了一份最好的遗赠:团结起来争取自己权利的勇气。

  带着这种决心和勇气与母校告别,等十年,二十年后重新聚首,这段经历还会令你们骄傲。

  愿你们到那时仍然像这篇文章一开始的那首音乐《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一样,个个仍是少年心气。

  作者:陈大夫,来源:大学声(ID:collegesay)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