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南京林业大学:青山碧水百年梦

  原标题:新华日报 :南京林业大学:青山碧水百年梦

  

  在巍巍紫金山麓,美丽的玄武湖畔,坐落着著名的林业高等学府——南京林业大学。南林的前身是由南京大学森林系和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成立的南京林学院,主要历史源头可分别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1888年的汇文书院。学校原为林业部重点大学,现为中央地方共建的江苏省属重点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这里,大师云集、学科有实力

  作为近代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一大批近代中国林业的开拓者曾云集于此,奠定了学校深厚的学术根基,其中有著名林学家、共和国首任林垦部长梁希,著名林学家李寅恭、陈嵘、凌道扬、姚传法、郑万钧,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陈焕镛,等等。独立建校以后,这里又汇集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比如,著名造林学家马大浦、树木育种学家叶培忠、造园学家陈植,被誉为“世界竹先生”的生态学家熊文愈。

  如今,南京林业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8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计划”等顶尖人才140余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省级教学名师、江苏特聘教授以及 “双创计划”“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300余人。

  

  不仅如此,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启动“水杉学者”计划,以百万年薪招聘院士等顶尖人才,为广揽人才捧出一片诚心,“筑巢引凤”。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日益彰显,以梁希先生和郑万钧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创了中国林业科学和林产工业的新纪元,他们的科学成就、师道精神蜚声世界。

  深厚的学科底蕴造就了新时代南林在学科建设领域的骄人成绩:2017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公布,林业工程和林学两个学科获得A+,位列全国第一,风景园林学A-,位列全国第三。得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榜首;2018年5月,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现有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

  在这里,为学子定位搭台,特色培养促人生出彩

  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在突出生态林业特色上高屋建瓴,统筹布局,积极构建特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优质特色课程与教材资源,推进各专业协同、有序、错位发展,使传统林科优势专业更具活力,新兴涉林和非林专业依托林科优势快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线输送高素质人才。

  不仅在特色化人才培养上谋篇布局,南京林业大学还为每一位学子定好位、搭好台,为他们的人生出彩保驾护航。为此,学校重点搭建三个平台。

  

  南林学子斩获各类竞赛奖项

  一是为拔尖人才搭台:开设“水杉班”,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国家培养卓越人才。采用单独学制和课程,实行双导师制,不但重视基础课程,还强化通识教育,学生科研和工程训练课程能达1/4以上。

  二是为应用型人才搭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行开放办学,为企业“开”大门,不但把学生放出去,还把企业技术人员、人力主管等一线人员请进来,走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

  三是为特殊人才搭台:不拘一格、重点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特色人才。南京林业大学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并对在科技发明、创新创业、新闻宣传、文体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和表彰。全校所有理工科学院为全院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配备导师,并在评优、保送研究生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此外,该校在管理上还处处彰显人性,修订《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放宽转专业申请条件,加大了本科生转专业力度,2016年申请转专业学生的满足率达到97.3%,使学生有了第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南京林业大学人才培养探索收获了喜人的成绩。

  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8次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跻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50强。

  在这里,一流科学家汇聚,成果造福神州千万家

  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实力不仅体现在学科和师资,还有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学校现有49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6个校级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校每年在研课题1000多项。近年来,承担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8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余项;部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三大奖57项,近5年“国家三大奖”获奖数列全国高校第49位。

  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百余年来,南林人不但为祖国添了一抹抹绿色,保护了生态环境,他们还执着创新,创造了一个个产业奇迹,他们的成果造福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王明庥院士打破“杨树造林只能在黄河之北”的铁律,于上世纪70年代,带领团队在苏北开展杨树育种和栽培,使昔日森林稀少的苏北绿荫密布,开创了平原农区林业快速发展的先河,全省木材生产量由零飞跃到目前的635万立方米,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杨树成为当年苏北的“摇钱树”“生态树”和支柱产业。

  张齐生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攻克“竹子高温软化展平”的世界难题,开拓了世界竹材加工利用的先河,让竹子从传统的“筷子”“竹席”制作走上了车厢、竹地板、集装箱底板等工业化生产,仅一项“竹木复合结构”技术研发在南方竹区建设的多家工厂,3年间就累计实现生产、销售收入42.86亿元,实现利税3.81亿元。

  曹福亮院士带领团队在苏北邳州市,从银杏苗木培育开始,先后创构银杏种植业、银杏加工业、银杏文化和旅游业,当地的银杏相关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国百强县第43位。

  

  这样的科学家造福老百姓的故事,在南京林业大学不胜枚举。

  在这些一流科学家的领跑下,南京林业大学一批批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为国家、企业、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不仅如此,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都在自己的领域著书立说,向国家和社会建言献策。挂靠在学校的“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以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为研究方向,作为江苏省“科技思想库基地”,为江苏省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撑。

  在这里,多彩的文化,让学子书写青春华章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如同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的食堂,都成为每一个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割舍不下的记忆。

  学校目前有80多个学生社团,囊括专业学术、艺术兴趣、体育健身、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让每一位学子能尽显才华,绽放青春。曾被评为“全国百优社团”“江苏省十佳社团”的水杉剧社,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之女田野女士一手创办,近几年排演优秀剧作近40部;学校啦啦操队和水杉艺术团民乐团在6月12日举办的首届“江苏大学生荔枝文化时尚周”展演中,在全省6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双双捧回一等奖。

  

  水杉剧社的同学们在表演

  除了让学子们绽放青春芳华的校园文化活动,南京林业大学还精心打造水杉学术讲堂、水杉艺文空间,每年举办活动170余次,邀请知名学者、文艺大咖来校设办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开拓学子视野。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此外,一年一度的“南林视觉周”也是学子大显身手好机会。艺术学院、家居学院、园林学院、南方学院等每年举办作品展,其作品充满创意,满怀文化和生态气息,吸引省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南林学子们的创意作品

  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也在“第二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届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学子们踊跃参加,老师们倾情指导,均收获不斐成绩。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南京林业大学获特等奖24项,获奖数居全省前列。

  南京林业大学还为学子提供了大量的国际交流机会。除了一些政府和民间团体资助项目外,学校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商学院等合作双学位校际交流培养项目,为培养学子的国际视野搭台铺路。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春华秋实。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京林业大学将凝心聚力加快“双一流”和百强高校建设,向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迈进。

  

  南京林业大学

  NFUEDU

  通讯员:谌红桃 张天娇

  图片:南林图库

  排版:李昊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