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了镜头的大学宿舍

越界之想

麦嘈

最近趁着开会的机会到了武汉大学。网上常有最美大学校园排名,国内不少知名高校学生,毕业后若有机会聚在一起,也总免不了要议论一番母校风景,甚至争个高下。而无论在哪份榜单上,我总会看到听到武大校园的名字。榜单上其他几位“常客”,比如北大燕园、厦大校园,还有我自己的母校中山大学康乐园,我都亲身造访或者生活过。直到站在武大樱园门口的一刻,看着远处几把翠绿渐次铺开,春意盎然的珞珈山,心里想:最美武大,名不虚传。

如此美景,钻进校园“打秋风”,玩耍拍照的游客,自然不少。1934年建成的老图书馆前,有人在兜售校园观光地图和各式纪念品,鸠占鹊巢,却也不见有人前来驱赶。师生保安,恐怕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相安无事。给别人留口饭吃,倒也不错。武大的朋友跟我说,真可惜,你来得早了一点儿。再过两个星期,樱花就开了。然我却暗自庆幸,亏得没赶上樱花季,我才能享受校园平日里的宁静。

老图书馆依山而建,是一座朴实庄重,带绿瓦的中式建筑。此建筑为游客最爱,盖因其识别度高,独此一家。拍完照一转身,就是与老图书馆融为一体的学生宿舍———樱园老斋舍。老斋舍近年修缮一新,挂着禁止游人高声喧哗的牌子。在设计上,学生宿舍的天花板,即游人的观景台。观景台上风景甚好,若凭栏望下往,则学生宿舍的走廊、窗户一览无遗。我一边拍照一边感慨,住在风景区里的学生,可真幸福!

同行的朋友是一位环境心理学家,听我说完,白了我一眼,说:“你是游客,当然觉得美。可是如此设计,学生宿舍门洞大开,住在里面的学生,每日都要防窥私、防走光,提心吊胆,我才不觉得住在这里幸福呢。”给他这么一说,还真是。凡是买过房子的人,都懂得“起居分离”的道理。现代起居,就是一步步把日常生活空间的公私之用,逐步区分、隔离开来的过程。出门就是图书馆,开个窗户就被游客拿长枪短炮拍个不停,不仅生活区跟学习工作区不分开,连住宿区与观光区的功能也重合,学生住在这里,幸福感能有多高呢?

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用来形容住在这里的学生,再贴切不过。我把心理学家的这番话跟武大的朋友说,朋友说习惯了也没什么,而且,老斋舍已经成了当年舍友今日之“乡愁”的一部分。有没有给人家窥视过,是否装饰过别人的美梦噩梦,都不重要了。住在学生宿舍,本来就要让渡一部分隐私。再说了,中国大学的住宿费,比起国外已经很低很低了。以低廉的价格住进校园,哪还敢抱怨,只有感恩。

以我的经验,武大这位朋友说的一点没错。十多年前去英国学习,出国前最担心的也是住宿问题。给学校负责学生住宿的学院秘书发了好多信件,得到的回答都是冷冰冰的一句:校园里宿舍有限,请你自己解决。到了学校,报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房,不论海外学生还是英国学生,皆如是。最后住进一户英国人家庭,每周90镑,比我爸在国内一个礼拜挣得都多。后来拜访一位在牛津大学念博士的朋友,他住的小屋每周120镑,门前一棵大大的樱花树,他每日出入却无心欣赏。后来他毕业,寄给我一张穿博士服的照片。照片背景是牛津大学著名的圆形图书馆。

大概,我们每个人的毕业照,背景都是校园最漂亮的一角———图书馆、大草坪,雄伟的校门。谁也不会穿个学士服,站在宿舍里炭黑色的蚊帐前,来一张。所谓“最美校园”,上不了镜头的宿舍永远进入不了我们的个人正史,成为母校自豪感的一部分。

(原标题:上不了镜头的大学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