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提问如何兼顾社会实践与学习 娄源功恳切回信

(资料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江浩文字整理

核心提示丨一个是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刚刚开启四年大学生涯,一个是有全国政协委员头衔的大学校长,并刚获得“2016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荣誉称号。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收到一封河南大学学生的来信,信中提出了对社会实践与课堂学习如何兼顾的困惑,校长恳切回信,认为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对于参加的社会实践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规划性,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所谓的社会经验。

致娄源功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娄校长:

您好!

我是河南大学药学院2016级新生,今年18岁,对于这个身份,无疑我是骄傲的。入学半年来,我领略了一个多世纪沉淀的“铁塔”魅力,把她当做自己的家,时刻关注她的一颦一笑。“河南大学”已深入心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已深入骨髓。

还记得当时填报志愿时脑海中浮现出的一段话“河南大学,扎根在开封这座幽静古朴的小城里,她北依千年宋代铁塔,古朴而不奢华,低调却有风韵。”凝固不变的厚重文化,肆意流淌的思想之光,是我青春年少的心之所向。

我认为读大学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关键过程,跋涉在学海中央,寻求心与心的共振与碰撞。但是生活在群体中,尤其是刚刚踏入大学的新生,人际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出门在外大多时候还是需要朋友的帮助的。然而一些建立朋友圈的社交活动免不了会占用学习读书的时间,更担心会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思考习惯。我想尽可能协调好这两者,但是暂时又很茫然摸不清方向。

与此类似的疑惑还存在于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早日实习提高实践技能与上课学习增强基础知识这两个问题上。要不止步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社会实践活动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是无形的财富。但是时间精力在这上面的分配总是存在冲突,很难两顾,甚至两边都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您是一校之长,连续数年奔走在全国“两会”,为广大学子呼吁教育公平,不久前又当选“2016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是我们喜爱的师者、长者与朋友。怀着对未来四年生活的憧憬,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每一天的生活,那么,我该如何让大学四年宝贵的时光,更有意义地度过呢?希望您能够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解答我的疑虑。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赵克清

娄源功的回信

赵克清同学:

来信收悉,感谢你的信任,现就你提出的问题简单谈一谈我的看法,和你共同探讨一下。你在信中提到的两个问题,我觉得其实是一个,那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实践,我的看法是“学习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实现自我、服务社会是目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最应该做好的事情,作为大学生,你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古语说得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大学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根本性,决定着你们未来实践能力的高低,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投入最多的精力。除了理论知识,大学里你们要学的还有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面对问题的看法、态度以及思维方向等,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纵观古今中外大学发展历史,从古希腊雅典的学院、我国汉代设立的太学,到今天的现代大学,无论形式怎么变化,大学教育的目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学习的核心任务都是学知识、学方法、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提升综合素质。要出色地完成这些任务,你们就必须潜下心来、俯下身子,心无旁骛,掌握学习方法,打好知识功底,这是成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