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获国家科技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 科技创新镌刻江苏大地

科技创新与服务国家相辅相成,南京大学近年来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将“服务国家”描绘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中,也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深深地镌刻在江苏大地上。

政产学研合作

以科技成果领航地方经济

南京大学在江苏率先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各地市产业园区,以共建研究院和科技园区的形式培育创新中心,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出技术转移创新之路。目前,南京大学已在江苏建设政产学研平台24个,涵盖生物医药、环保科技、电子信息、光电器件等产业领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成果转化通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引擎。

——2006年与宜兴市人民政府、宜兴市环科园共建的宜兴环保研究院,现已成为“国家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被当地环保企业誉为专业“水医院”。平台负责人任洪强教授引领我国生物净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两次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常熟生态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湿地领域的工程实验室。2016年研究院成功承办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是该会议40年来首次在亚洲举行。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入围首批经国家评估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全国首创“孵化园区+孵化企业”的“南大-鼓楼模式”。

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问题导向

以原创研究驱动经济社会转型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曾提出,“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国大学回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中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亟待研究型大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南京大学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文科“双重计划”,聚焦问题、聚力创新,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入选杜邦“青年教授奖”的“80后”教授朱嘉,是今年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他在基于微纳结构的太阳能转换等领域做出一系列卓越贡献。朱嘉已在《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引用1000余次。

国际人工智能学会AAAI宣布,由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担任AAAI 2019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之一,这个大会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周志华是该会议创办以来第一位担任主席的非欧美籍学者。

最近获得首届“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的李爱民教授,其团队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自主研发出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资源化、高效转化及高效净化技术,在重点流域以及江苏沿海工业园区有毒有机污染物控制、典型工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等学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在最新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南京大学4所基地全部合格。

校地共赢

以创新创业人才助推社会发展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陈骏认为,在坚持问题导向和原创科研中,要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力。

2016年5月,南京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面向国家重大产业需求,结合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区域特点,依托学校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建设运行平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遍布江苏全省的校外产学研平台也是南京大学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载体。3月初,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先后前往盐城、昆山、常熟等地,为当地政产学研平台挂牌加入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阵营。

在南京大学校园内,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园已启用6000平方米,文创空间和精准药物创新中心3000平方米正在建设。与镇江市、句容市共建的388亩宝华创新创业示范园已完成规划。

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南京大学进一步完善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项目产品Insta360相机在深圳双创活动周现场引起李克强总理的浓厚兴趣,并用相机与广大创业者留下全景合影。

南京大学有文理工医多学科基础和优势,依托于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加强人文社科在文化创意、自然科学在创新探索、现代工学在创造发明方面的学科交叉和成果转化,在2014年上海社科院首次发布的“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中,南京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五。

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