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吴咸中家风纪实: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吴咸中家风纪实
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联合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好的家风往往能够影响和塑造几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吴咸中一家则堪称典范。先生出身儒门,幼秉庭训,历国耻家难,不忘担责报国。先生兄妹四人从医,大医精诚,蜚声中外,与吴执中、吴英恺两位兄长被誉为“北三吴”,晚辈从医者更甚,堪称一门众良医。
爱国家就是保身家
——“没有国哪有家,你没当过亡国奴就难以体会。”
92岁的吴咸中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到家风,老先生冲口而出的两个字是“爱国”,这是吴家人共有的特质。
1925年8月,吴咸中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面对伪满政权的高压统治,兄妹五人不仅见证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更是尝到了当“亡国奴”的苦涩滋味,残酷的现实唤醒了他们内心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发了他们与现实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吴咸中回忆:“我们家以前虽苦,但从来不忽视家庭建设,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才不会迷失方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爱国报国思想影响下,大哥吴执中、二哥吴英恺相继投身医学事业,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支援革命建设。三哥学农,寻求实业救国之路。受兄长影响,还在求学的吴咸中和四姐吴振中也选择了从医之路。身处艰苦的学习环境,吴咸中加倍努力,靠着“明学无门,暗投名师”,硬是偷学知识考取了大学。“我那时上大学不光是为了学业,首先是生路。”吴咸中感慨道,“只有经历了战乱才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爱国家就等于是去保全自己的身家。”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吴咸中白天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晚上就用收音机躲在被子里收听抗战新闻,偷偷阅读巴金、老舍写的进步书籍,不断为自己积蓄力量。1947年,他毕业来到天津中央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前身)实习,开启了自己从医报国的生涯。在革命战争年代,吴咸中夜以继日地参加到抢救伤员工作中去,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常利用汽灯、手电筒和蜡烛光为伤病员做手术、输血输液,一次次圆满完成抢救任务,直至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吴咸中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加努力工作,不久便崭露头角,年纪轻轻就成为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1958年,国家提出要创造中国的新医药学,号召西医医生离职学中医。在当时中西医结合前途不明朗的背景下,吴咸中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规劝与惋惜,冒着“取宝不成反丢刀”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了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去,并最终通过毕生奋斗,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卓越开拓者,被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擎旗人”。“当时大哥、二哥很支持我的决定。”吴咸中回忆说,“我是一名党员,在做重大决策时,既要讲科学,更要讲党性、顾大局,国家有需要,我没有理由退缩。”
救死扶伤,实干兴邦。在爱国精神引领下,吴家兄妹五人,四人从医,皆术业有专攻——长兄吴执中是中国职业病学的奠基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二兄吴英恺是中国心胸外科的先驱,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创立了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姐姐吴振中是我国著名眼科学家,是湘雅医学院创始人之一;吴咸中则成为国际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院长,南开医院院长。吴咸中与长兄、二兄被学界誉为“北三吴”,一门多院士,谱写了中国当代医学史上的传奇佳话。
位卑未敢忘忧国,吴咸中经常教育年轻人:“无论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将我们的小家与国家、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对家的情意体现在对人民和社会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躬身垂范做表率
——“对子女、学生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品格,要求他们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
在儿子吴尚为眼里,父亲一生都在坚持学习,伏案苦读的身影一如60多年前,“父亲年轻时就没怎么休息过,从来都是‘一日三单元、假日干半天、一年当两年’,就算休息时间也是带着我逛书店” 。
“我们家的人都比较好学,学风也比较浓厚、严谨,父母都是医生,他们虽很少耳提面命,但都是以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女儿吴尚纯说,“工作中如果父亲碰到一个难题,他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先弄明白,从不‘欠账’。”
对待子女,吴咸中从来都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传。1995年,古稀之年的吴咸中赴美休假,半个多月里,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回到家谈得最多的,也是学来的新知识。
不育高徒,难为名师,吴咸中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出了名的。“别看吴老岁数大,但是追求科学的脚步从不停歇。吴老总会问我最近有没有看某个方面的书,又研究了哪些新的课题,我有时答不上来,感觉就像学生偷懒被老师抓住一样,手心出汗、面红耳赤,紧张得不行。”学生张晖每次见他时不由得感到“害怕”,“无论工作多忙,我仍坚持每天学习,坚持搞创新,这都是跟吴老学的,吴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勤奋的精神。”
“吴老最近给我发了几篇关于国外舒缓治疗的文章,督促我要尽快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吴老前两天给我发邮件,让我这次去美国给他买几本刚发行的书,必须尽快寄回去。”……每当吴老的学生们凑在一起,大家就不约而同地交流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一边感叹老师奋斗不止的精神,一边默默努力、追赶着老师的脚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戴锡孟教授是吴咸中的老同事,三年前的一天,戴教授夫妇二人同吴咸中一起用餐,席间,吴老询问起戴教授丈夫的年龄,当得知是75岁时,却拍案大呼:“太好了!你这正是干事的时候!”“丈夫至今每天读书学习4个小时,就是受吴老的感染。”戴教授感慨地说,“在吴老眼里,干事业永远正当年,干事业的人永远最年轻!”
执麾忘暮年、志在谱新篇。吴咸中躬身垂范、身体力行,用勤奋扛起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研究的大旗。耄耋之年,他仍坚持每周出诊一次,面对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赶来的患者,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出诊时间……
医者仁心善行无迹
——“人心要向善,活着就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
今年春节,吴咸中的女儿照例去给家里的老保姆吴姨拜年,兄妹几个资助保姆晚辈读书的计划也定了下来。“向阳门第春先到,积善人家庆有余,这是我小时候家里贴的春联。”吴咸中说,“从小父母亲教育我们最多的,就是要做好事,要行善积德。其实当医生也一样,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一颗善心。”
“多年来吴老坚持挂号费不涨,不让限号,而且患者无论何时何地请求帮助,他都会帮助。”南开医院王艳冬说,“他把每一个患者都当作亲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吴老每次都要求我们把听诊器焐热了再听诊,把手搓热了再接触病人。”学生张楠说,“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温暖的不仅是手和听诊器,更是患者的心,拉近了医患关系的距离。”
谈到“温暖”,学生崔乃强记忆深刻:“吴老儿子出国读书时,当得知有的年轻同事来津工作没房时,二话不说,把儿子的房子让同事免费住,我自己也住过,当时心里感觉特别温暖。”
已经是大连医科大学博导的齐清会,一提到当年赴美留学的事情,仍对老师的无私关爱充满感激。“1991年,我在吴老门下读博,当时美国费城一所大学向吴老提供了一个留学机会,吴老二话没说,就把我送了过去,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当时吴老的女婿也正想去美国留学,却把机会让给了我。”
吴咸中对待亲友也是乐善好施,能帮则帮。“虽然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但父母仍然资助几个舅舅读书。二伯父家也是如此。他们都特别爱帮助别人,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快乐。所以,我们这一辈认为资助有困难的亲友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子吴尚为说。
吴咸中格外爱护晚生后学,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在天津医学院、南开医院工作期间,他拿出多年珍藏的图书,并把院士基金和这些年的科研奖励奖金70余万元捐给单位,为年轻人建立了图书室,亲自督学,殷殷之情,尽在其中。
善是吴家人行动的自觉,仁是吴家行医人的本能。在仁善家风的影响下,吴家子弟平和中正,赓续着家族传奇。
一心为公不谋私利
——“我对儿女、学生有一条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要指望我去为你们谋私利。”
“医乃仁术、立德为先”。2012年,南开医院“七一”党员表彰会上,当吴咸中被同事们搀扶着走进会场时,全院医务工作者起立,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的背后是人们对吴咸中先生辛劳付出默默耕耘的肯定,是对先生一生高风亮节克己奉公的真挚赞许。
“我曾与吴老在天津医学院一起工作,他是个德高望重的好领导,凡事出以公心,心里装着事业、装着师生、装着病人,很少考虑自己。” 原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老同事高虹回忆。院士分房时,他选了个“最低标准”;视察工作时,他坚持吃食堂,不搞特殊;出差在外时,他也从不挑剔,能省则省。只有在他主动掏钱为单位图书馆捐书时,才“苛刻”地要求“书必须是最新最全的”。
走上领导岗位的吴咸中,不仅严于律己,还时刻注意管好“身边人”。“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们,不要指望他去谋私利。”女儿吴尚纯会心一笑,“1978年,我考研究生,正巧母亲有个病人在那所学校工作,并主动提出帮我打听、疏通一下,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还责怪了母亲一番。”
即便是和吴咸中熟识多年的知己,也别想从他那里走后门。“我父亲有个莫逆之交,跟我父亲私人关系可以说好得不能再好了。”吴尚为回忆道,“他的儿子考我父亲的研究生,或许应该容易一些,但是,我父亲特别坚持原则,他也是连着考了三年才考上。”
与此相反,学生张晖的考试经历则更加“特别”。“我当年考吴老的博士,吴老名气那么大,我考试前一次都没去找过,没想到竟然录取了,当时自己都很惊讶。” 学生张晖讲起了当年考博的往事,“后来和吴老见面时,他还跟我开玩笑说,‘原来你就是张晖啊,你比我谱还大,一次都没找过我’。”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吴咸中刚直不阿的风格从未变过,他就是这样一个心里有公无私的人。面对成就与荣誉,他自己则说:“人不管到了什么位置都不能骄傲,都不能为自己谋私利,人生功过,当由后人评说,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当好人梯,当好参谋,继续‘跑龙套’,为学科交叉合作当好媒人。”
“天下之本在家”。吴氏家族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吴家的好家风是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代表,是当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吴氏家族的治家理念值得推崇和弘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让好家风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奔腾向前的重要精神力量!
(主要执笔人:赵晖 江珊)
天津网评:心底无私 天地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