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大学生对抑郁症确诊存在较大误区

大学生对抑郁症成因的认知较为全面,但仍存在盲点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抑郁症成因方面,各个选项获得的支持率比较平均,受访者没有将抑郁症的成因局限于某一点。虽然选项总体均衡,但在“家族遗传”选项上却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支持率;而研究表明,家族遗传也是罹患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抑郁症成因问题上依然存在盲点。一方面,这可能与大众传媒的宣传盲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人们倾向于将抑郁症视为一种心理上而非生理上的疾病有关。

多数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应对抑郁情绪

当正处在比较严重的抑郁情绪中时,约72.0%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想办法自我调节”,51.1%选择“向亲近的人倾诉”,27.0%选择“和心理咨询师交流”,8.8%选择“去医院看精神科”。

大多数人在面对抑郁情绪困扰时,主要依靠自我调节和寻求亲近人的帮助,也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换言之,大多数人会选择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抑郁情绪。不过在调查中发现,仍然有 14.1% 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自己默默熬过去”。这说明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选择独自一人承受抑郁情绪的压力,而周围人可能对此毫不知情。

多数人愿意主动关心抑郁症朋友,但需谨防不恰当的方式对其造成伤害

当发现朋友患上抑郁症时,大多数人选择“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了解如何与他们相处”、

“主动和他/她多多交流”和“经常鼓励他/她快点好起来”。近半数的人选择了“带他/她去看心理医生”和“常常陪伴他/她”,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尽量和他/她少接触”。可见,大多数人对抑郁症患者持关怀态度,愿意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友好温暖的行动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有 199 个受访者会“经常鼓励他/她快点好起来”,而这是心理学上的大忌,无异于鼓励一个骨折的病人快点学会走路一样。尽管人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给抑郁症患者带来伤害。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学生基本都愿意帮助抑郁症患者,愿意实施更多的关怀行动,不会有一边倒的排斥和隔离的心理。不过,他们还是会在抑郁症患者对周围人的威胁性上持怀疑的态度,这意味着大学生平时与抑郁症患者交往时,甚至是在帮助抑郁症患者时,很可能会保持一种自卫和警惕的状态。这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若放大这种情绪,很可能形成一种隔阂,阻碍正常帮助措施的实施,乃至对抑郁症患者带来心理上的二次伤害。(中国青年网、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策划/制图:王惠玲、唐金燕、廖小欧、姜玉婷、潘杨、蓝天、王诗琳、唐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