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天津如何三十年登上“人生巅峰”?

原标题:李鸿章在津三十年登上“人生巅峰”

御赐寿礼进津

125年后 专家学者“还原”寿宴盛况部分菜肴

1892年,李鸿章在天津办七十寿宴。天津文史学者张诚介绍,根据史料记载,李鸿章可谓达到人生的顶峰。从1870年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至1901年去世,李鸿章在天津居住办公长达30年之久,用天津近代史学者周醉天的话说,天津可以说是李鸿章的第二故乡。这30年正好是天津城市发展尤其关键的一段时期,“从一个传统的北方物资集散地,发展成中国北方洋务中心,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都之一。”

家宴和寿宴 都从天津“流传”回皖

在首届李鸿章美食节上,13道家宴菜和4道寿宴菜的亮相,引来广泛关注。作为承办本次活动的合肥新东方烹饪专修学校,教务处王松主任给记者提供了本次展示的家宴菜菜单:“迎客松”“少年科举”“少荃捶肉”“牡丹桂鱼”“洋务卤鲍”“中堂银圆”“鸿章杂烩”等,有的是以食材原料为名,有的则以和李鸿章有关的名称、典故为名。在新报星期六之前的报道中,曾详述了“鸿章杂烩”与天津“全家福”的渊源。王松说,这份菜单及做法是由安徽的徽菜研究所提供的,“以徽菜为主,兼有淮扬菜口味。”王松说,关于宴菜的流传,有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在天津任职后把老母接到天津居住。天津当地官员宴请李氏母子,“李母‘礼尚往来’设家宴回请,家宴菜由此流传下来。”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介绍,李鸿章寿宴菜去年在合肥一家星级酒店“敬老宴”上推出。其实1892年2月3日,李鸿章69岁,按照习俗以虚岁庆寿,“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五,李鸿章生辰庆贺之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下旨,题写匾额、楹联、御赐礼物,并御赐寿宴一道。”翁飞介绍,慈禧一共赏赐了68道菜,加上1道寿桃,1道寿面,一共70道菜,“我根据当时由李鸿章幕僚盛宣怀、杨宗濂、罗丰禄等编著的《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附寿言》以及幕僚、中外宾客的笔记,汇编整理出御赐寿宴菜谱,我邀请国宴大师胡桃生带领团队进行‘复原’,目前仅恢复了26道菜。由于签了协议,整个菜谱还处于保密阶段。”翁飞介绍,寿宴以淮扬菜为主,辅以鲁菜、津菜及西餐,“偏重养生。”菜谱中的华佗养生汤、山药烧鹿筋就是如此,“对照清代记录烹饪技术的《调鼎集》,可见不少为满汉全席中汉席的珍品。”石斛豆腐圆、庐州府烤鸭则是地道徽菜,而酸汤小肥牛则是李鸿章曾入川查办教案带回的名吃,“芝士焗蟹斗则是地道的天津西餐。”翁飞说,这是李鸿章的顾问德国人德璀琳修建的利顺德饭店的名菜,当时利顺德还被称作“总督府饭店”,“包括‘李鸿章杂烩’中用的干贝等海味,都是李鸿章在天津食海鲜而‘保留’的口味了。”翁飞说,从这七十寿宴的菜谱可窥李鸿章人生轨迹。

赐寿与庆寿 慈禧光绪22乘礼入津

翁飞所说的《赐寿图》共6册,首册收有赐寿图、寿筵图等,用白描手法重现了寿筵的宏大场面。后5册均为寿言,从皇太后、皇帝、王爷到各方官员都有贺寿言辞。李鸿章七十大寿的“系列活动”应该分为赐寿和庆寿两部分,总督府筵席部分为赐寿,吴楚公所、大王庙和戈登堂举办的应该是庆寿,吴楚公所宴请乡梓和商贾,大王庙则宴请府衙官员,外宾都在戈登堂出席寿宴。

翁飞说,根据《赐寿图》所载,当日所有参加庆寿活动的文武官员都集中在天津直隶总督府西苑门,恭迎钦差大臣与护送御赐物品的官员、太监等。而御赐的物品足足有22乘大轿抬着进入总督府寿堂,其中慈禧御赐物品12乘大轿在前,光绪10乘在后。慈禧太后御赐物品有:御书“调鼎凝厘”匾额一块,“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对联一副,“福”“寿”字各一方,“益寿”题字一幅,蟠桃图一轴,无量寿佛一尊……光绪皇帝御赐物品有:御书“钧衡笃祜”匾额一块,“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绩富文年”对联一副,“福”“寿”字各一方……有意思的是慈禧太后的“益寿”题字中的“寿”字类似现在的简化字。吴楚公所为1874年李鸿章所倡建,位于河北署衙后老铁桥东,吴楚指旧日吴国楚国,地域涵盖苏皖全境及赣渝豫部分地区,公所相当于“驻津办”。天津文史学者高伟考证,大王庙位置在南运河曾公祠旁,当年与天后宫齐名。而戈登堂则也是德璀琳提议设计的,“戈登”是英国军官查理·乔治·戈登,天津文史研究者张翔介绍,戈登曾配合李鸿章的淮军与太平军作战,清廷授提督衔,赏穿黄马褂。1880年,因中俄“伊犁事件”他应李鸿章之请再度来华,两人颇有交情,1885年戈登在苏丹喀土穆阵亡,“1890年戈登堂竣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盛赞戈登的军事指挥才能后,宣布大楼正式开放。”

尽欢戈登堂 中外媒体争相报道盛况

张诚考据,原定于2月6日在英工部局戈登堂招待外宾,后因故改在2月11日。当年《申报》、1925年出版的英文版《天津插图本史纲》都有相关的报道和记载。

2月10晚寿堂已经布置完毕,“英法两租界还在路两旁各絙巨绳,相离尺许挂一红灯,绵长约及二里,路口结纱为额大书‘立德立功’‘寿民寿世’等字。”2月11日,英法租界巡捕驱逐闲人清理街道,下午5点李鸿章准时到达,“舆旄导前驱从殿后,西乐队候于道旁更唱迭奏,练军一哨站队恭迎,枪矛森列鸦雀无声,文武各员在大门口排班鹄候。”共计邀请外宾77人,有各国领事、军政首脑和工商业人士,中方出席28人。宴会开始后,英国驻天津领事布伦南致辞后由李鸿章次子李经迈,代表父亲感谢嘉宾的到来,“李经迈还以父亲的名义,感谢与会的西医伊尔文大夫并提议为之高尚职业干杯。”当时的菜单是中西结合轮番上菜,用餐后,还安排了祝寿的演出。晚上10点,演出结束后宾主尽兴而归,“戈登堂用煤气灯,入夜燃点后似不夜城长春园,维多利亚花园燃放烟火,观者万头攒动如山如海。”1892年10月16日《纽约时报》评论李鸿章七十大寿,认为李鸿章成功地从一个军事家转型为政治家,是“当今时代最为卓越的、最值得尊重的人士之一。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列强的外交官,能够在任何涉及中国的事务中,超越这个精明的中国人。”盛极而衰,张诚介绍,过完大寿李鸿章接连收到“打击”:得力助手唐廷枢,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紧接着,就是他那有旺夫运的老婆,也因久病不愈离他而去;再有,就是他的五少爷因出疹子不幸夭折;各地频繁自然大灾开始,“两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在‘国人皆曰可杀’声中被黜,几年后的庚子事变,李鸿章以病躯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张诚说,李鸿章一生争议很多,弥留之际也留下“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一诗自哀自叹。新报记者单炜炜(戈登堂内景图由张诚提供)

引西学 让天津走在全国前列

“按照时间顺序,如果让我说出十个对天津近代历史最有影响的人物,我第一个会提李鸿章。”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尚克强看来,“虽然一直以来在外交方面,大家对于李鸿章有很多争议、贬损,但后期评价慢慢客观一些了,发觉他开展的洋务运动对天津城市发展来说应该起到非常深刻的作用。”

这种“深刻”不仅仅只体现在一件事上,“天津占全国第一最多的时候基本就是李鸿章在的这30年。”尚克强直言,这期间天津在接受外来西方文明带来影响的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最前面,“特别是西方物质文明。”

先军用后民用 “武备”成就数个第一

来津后,李鸿章接管军火工业,接办并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分设西局与东局等四厂,制造枪炮炸弹等等,“东局在海河东岸贾家沽,西局在海河西岸海光寺,所谓‘东局子’就是这么来的。”另外建立开平矿务局、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漠河金矿……包括修铁路,“中国大城市通铁路天津是第一个,最初为了运煤,很快客运就开始了。”修筑唐胥铁路,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让天津成为中国最早有铁路的城市,“以天津为中心向北京、浦口、东北等地修铁路,所以在那几十年里,天津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铁路枢纽。”

1885年,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军事教育院校,“在此之前有一个福建船政学校,更倾向于船务,而北洋水师学堂更明确了军事教育的肇始。”周醉天表示,此后陆续有了武备学堂、小站练兵、保定学堂、保定军校……“所以说李鸿章在天津开创了中国的军事教育史,再加上东局内附设的电气水雷学堂、电报学堂等,形成军事教育体系,天津可以说是新式军事教育的发祥地。”李鸿章在津任直隶总督期间,除了兴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为了使通讯工具适应军事的需要,1879年在天津架设电报、试通军报以后,也开始筹划兴办电报事业。“天津是中国近代电报事业的发源地,天津总局当时下设7个支线,全国电报技术人才都是天津电报学堂的毕业生。”李鸿章吸收接纳了不少西方先进技术。试设电报线成功,架设国内第一条电话线,修建了津海关、北塘、大沽通往直隶总督府保定的国内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距离贝尔发明电话不过3年之后,天津就开始通电话了,最初也是军事用,很快就民用了。”尚克强还提道,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创办,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机构,后来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天津是全国第一个邮政局出现的所属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

请西医诊夫人 建中国第一个西医医院

李鸿章旧宅在河北金钟河南岸金家窑大街。他把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总督行馆,尚克强指出就在今天的金华桥畔。不过周醉天认为,李鸿章应该是住在直隶总督府,现东北角新华书店后面钧和里一带,“不过建筑踪迹并无可寻了。”尚克强谈及,李鸿章死后经袁世凯操办在天津金钢桥西建了一个李公祠,“金钢花园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有水,有亭台楼阁,李公祠的后花园也是当时天津一景。”

七七事变后,李公祠被日伪占用,抗战胜利后李公祠被改为小学、中学,后来因学校扩建,先后将原建筑拆毁改建新楼,“现在只剩下李公祠大街、李公祠东、西箭道这些老街名指出李公祠的方位。”尚克强表示,李鸿章是大历史中的大人物,地方史或者说一些接地气的记录,在历史文献当中还真没什么记载,“包括一些类似李鸿章杂烩等饮食方面的轶事,多属于传说,严格按照历史来讲尚无正史记载可考。”

1879年,李鸿章当时的莫氏夫人突发病症,中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他想到请西洋医生过来,于是让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博士给夫人治病,挽回了夫人性命。尚克强记得有资料显示,当时看病过程中李鸿章第一次见到西医的手摇发电机,感觉非常新鲜,后来马根济邀请李鸿章到他主持的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医院参观外科手术,第一次看到近代西医外科手术的李鸿章对此更为赏识,赏了马根济一个官职,更捐了一笔钱给医院。高伟说,李鸿章让马根济大夫来天津开办免费西医诊所,最初地点就设在运河边的大王庙内,“天津人称为马大夫医院,实际上应该叫马根济大夫纪念医院,是李鸿章后来出资助建而成的。”1880年新医院建成,最初为总督医院,“李鸿章参加了开幕式。”《天津通志》有相关记录表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旧址就是现在大沽北路的口腔医院。到了1893年,李鸿章在这所医院附近又成立了一个北洋西医学堂,“是全国最早的西医教育机构。”尚克强透露,史料记载,后来郭沫若好像还曾报考过这个学堂,“所以也就形成中国西医奠定时期的‘北洋派’,这群人就是这个学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