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中学代陪读家长年入200万,没有人愿意成为“应试机器”
提到中国高考,有两所中学是绕不过去的“槛”,一所是北大清华升学率高不可攀的衡水中学,一所是有着“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尤其每年到了高考季,这两所中学出现在新闻头条的概率会猛增许多,前不久,就有一条关于毛坦厂中学的消息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不过,话题中心既没有围绕赫赫有名的“高考工厂”,也没有涉及“工厂”内培养的“应试机器”,而是生活在毛坦厂镇的陪读家长。
对于毛坦厂浓厚的陪读风,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因为毛坦厂中学有很多外地高中生前来就读,所以为了能够让孩子安心读书,不被生活起居中的杂事干扰,很多家长宁愿辞去工作,来到这里租房陪同孩子一起读书。但是,选择来毛坦厂中学的孩子大多数是普通家庭,很多父母以打工为生,舍不得辞去工作专门陪着孩子。所以,”代陪读“模式为之兴起。
什么是“代陪读”模式呢?这是由陪读家长发现的商机,他们发现很多家庭无法承受高昂的陪读学习成本,所以就提供“代陪读”服务。而因为这些家长本身正在陪读或有陪读经验,而且收费便宜,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愿意购买这种服务。做得好的确实一年能有超过200万的收入,但是,刨去房租100万,水电人工等杂七杂八的项目,也不过只有二三十万的纯利润。
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代陪读”收入到底有多高,而是想要和大家探讨在这个“代陪读”产业链背后关于高考的一些问题。“代陪读”之所以会火热,自然是来自需求市场——家长的渴望,这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专心读书,不要被生活起居影响,说到底,其实就是盼望着孩子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从而改变命运。因为,所有过来人都一致肯定的认为,高考是人生之中最公平的选拔赛,是美欧北京的孩子唯一一条可以尽可能改变自身阶级的一条路。
当人们略带贬义的说“高考工厂”培养“应试机器”的时候,其实更应该想一想,谁愿意三更睡五更起?谁不想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对于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选择,不拼个粉身碎骨何来梦想成真?
当然,现在国内的高考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看一看国外的情况,撇开能力不谈,一般家庭根本没钱读大学,贫富阶层连生活地区都被隔离,阶层流动性远低于国内。“应试教育”固然有缺陷,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可以凭借努力走下去的也只有高考这条路。
有些人嘲讽“高考工厂”,嘲讽“应试机器”,每每拿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做比较。但是,他们更应当理性的想一下,那些以素质教育闻名的中学,入学的学生又有多少来自普通家庭?能进入这些中学的门槛需要多高?反观嘲讽的“高考工厂”,这个中学的所有学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他们都是打工人的孩子,他们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明明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回想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举国欢腾,因为恢复的不只是高考,还有梦想、尊严、公平等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当时还是80年代,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是武汉大学,第三志愿是北京大学。他的妻子比他低三届,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当时,妻子的高考成绩是镇江文科状元,全国所有的大学都能填,但是,妻子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
这个故事说明高考曾经确实代表过兴趣和爱好,现在,很多高考学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的不是“喜不喜欢这所大学”,而是“我要去这所大学”。但是,这错了吗?我想并没有。人们没办法改变应试教育,那么适应它就是最好的选择。“高考工厂”的确太压抑,学生成为“应试机器”的确太辛苦,但是,社会现实是学历不高就找不到好工作,很难立足。上大学,尤其是上一所好大学,能给予一个人的不只是学历,还有比学历更重要的眼界。
所以,无论是放弃工作到毛坦厂陪读的家长,还是打着吊瓶参观衡水中学的孩子,对于这些拼搏的家庭,我们没有资格置喙,因为每一个为改变命运的努力拼搏,都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