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身北京机械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信息科大,坐落在中国首都北京,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和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2008年组建,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 2018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小营、健翔桥、清河、金台路、酒仙桥5个校区,坐落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占地500亩;占地1183亩的昌平新校区2018年全面开工,2020年基本建成;有全日制本科生11054人、研究生1427人、留学生174人;有专任教师897人,双聘院士8人;设有14个学院(部),39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种类、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
  •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身北京机械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历史发展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前身北京机械学院于1958年成立。

1972年,该院迁往陕西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了陕西机械学院,还有一部分以印刷专业为主在北京黄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

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

1990年11月,学校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隶属机械工业部。

1998年,学校划转北京市管理。

  •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第四机械工业部1915所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

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

1985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1997年,学校与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成人电子工业学院合并。

2000年,学校划转北京市管理。

折叠

合并之后

2003年8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8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

2010年,学校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机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2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计算中心、机电实习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2]

  • 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

本科专业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车辆工程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审计学、管理科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行政管理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外国语学院英语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统计学、数理实验班其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政教学院

折叠

师资力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身北京机械学院

校园活动剪影

截至2018年5月,现有专任教师846人,其中51.5%具有博士学位,54.5%具有高级职称,各类硕士生导师28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6人。学校依托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引进双聘院士7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3人,获得市属高校学科首席专家岗位1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学者2人,长城学者4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9个、北京市教学名师13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创新团队24个、创新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46人,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教师107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许晓革)[3]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李邓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曲立)、工程图学教学团队(王建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董明利)、机械设计教学团队(郝静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周金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刘建宾) 等[4]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现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种类,8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其中,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与机械、技术经济与管理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个):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7个):应用数学、测试计量与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

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2个):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 硕士学位

截至2018年5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 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

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实践教育中心(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建)[6]

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以信息类为主的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北京市精品课程(6门):机械原理、工程制图、数据库系统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等数学、运营管理

校级精品课程(4门):精密机械设计、数据结构、机械设计、专家评审

  • 教学成果

2009年-2014年,学校取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17本、市级精品教材16本、出版教材113部。学生在全国及北京市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达935人次。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我国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及实践[7]

2011年学校获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成为拥有北京高等学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市属高校之一。2007年、2008年、 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 学生获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身北京机械学院

第17届Robocup机器人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

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参与学生达8千多人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连续两年获得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冠军、连续三年获得Honda节能竞技大赛唯一的最佳技术奖。同时学校的无人机团队,荣获第二届中航工业杯无人机大奖赛创意优秀奖,并已连续两年与各省专业省队同台竞技,摘得2v2空战金牌和F3A特技项目一等奖。此外,成功举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杯”第十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暨2010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2012年被北京市教委指定为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常设承办单位,2012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2013年10月成功举办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

2013年6月24—6月30日在荷兰埃因霍温举行的第17届Robocup机器人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型组比赛中,由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戈新生率领的该校机器人足球队“Water”,经过三轮小组循环赛和四强淘汰赛共13场比赛的激烈角逐,决赛中通过加时以3:2的比分战胜卫冕冠军、东道主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队,重新夺回2012年曾失去的‘世界杯’冠军,实现了四届比赛三夺桂冠的壮举[8]?。

折叠

对外交流

截至2018年5月,现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8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科研合作、互访讲学、管理人员培训、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学习进修,本科生双学位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合作项目。学校聘请10位国外大学校长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等35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学校设有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有在校留学生1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