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青年千人”教授发表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佛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对男性和女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详细阐述了减数分裂重组在两性之间的差异,并揭示了导致胚胎非整倍体的根本原因。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9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张亮然教授,以及哈佛大学Nancy Kleckner,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王顺心博士。张亮然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减数分裂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张亮然教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PNA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该项目得到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和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别资助。
染色体非整倍性是导致人类不孕不育、流产、胚胎停育及胎儿缺陷的主要原因。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有3条21号染色体。人类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概率约为10%,但这一概率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在女性生育年龄的晚期甚至会超过50%。大多数(~90%)胚胎非整倍体来源于女性减数分裂染色体的错误分离,对于其原因,多年来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都没有揭示问题的根源。
在最新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男性和女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详细阐述了减数分裂重组在两性之间的差异,并揭示了导致胚胎非整倍体的根本原因。该研究发现,染色体重组在两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大部分过程中都很相似,但在女性中有大约25%的重组中间体不能形成真正的交叉重组,造成“交叉成熟缺陷”,正是由于这种女性特有的“交叉成熟缺陷”造成了高频率的染色体分离错误,最终导致了高频率的非整倍体胚胎的产生。
此外,这项研究还对前人的各种发现和理论进行了整合,对这种“缺陷”在进化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张亮然
教育背景
博士 2000.9-2006.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学
本科 1996.9-2000.7 山东师范大学 生物学
工作经历
2015.4- 至今 山东大学生命学院 教授
2011.6-2015.4 哈佛大学 研究助理
2006.6-2011.6 哈佛大学 博士后
科研方向
1. 减数分裂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2. 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分子机制
3. 同源重组技术的应用
原文检索:
Inefficient Crossover Maturation Underlies Elevated Aneuploidy in Human Female Meiosis
DOI:
(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