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01.一个小测试,认识“A型学生”、“X型学生”

2018年,Scratch之父Mitchel Resnick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的讲座中,提出了“创造性学习”,并展示了两种学生类型:“A型学生”、“X型学生”

有一个小测试,可以清晰认识这两类学生:

将学生分为两组(一、二组),桌上都有一张纸、一支笔、一杯透明液体,问题是用怎样的方法提醒他人,这杯液体有毒?

一组学生可能会写一句警示标语,或画一个毒物标示贴在杯子上。二组学生的方法,则直接将液体弄脏,别人自然就不去喝了,此做法更有效。

一组学生是“A型学生”,二组学生则是“X型学生”。

所谓“A型学生”,指传统观念里的“好学生”,他们的成绩总能得“A”。

X型学生”与之不同,他们的成绩不一定拔尖,但愿意承担创新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渴望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

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未来,“X型学生”更有可能提出富有创意和创造性的想法,并不断为自己和生活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自我发展更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提出过一个观点:清华校园里有很多“A型学生”,但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X型学生”。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雷斯尼克,曾与陈校长有过一场对话,他提到缺少X型学生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问题。

X型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

0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发展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或不同寻常方式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心理学家J.P.吉尔福德将思维分为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前者指产生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是在智力测验中被用到的思维方式;后者指由同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多个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表现。

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一项针对大约30万名美国儿童和成人的研究发现,创造力分数在1990年之前都在不断上升,但之后,却逐渐下滑。

造成这种下滑的可能性原因是,美国儿童将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时间用于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而且学校也疏于对创造性思维技能的强调。

发展心理学认为:创造想象的性质是科学思想发展的前奏,儿童的创造想象蕴涵着理想性,潜在着指向未来的方向性。

一名6岁儿童画了一幅《我设计的三用汽车》,他说:“我设计的汽车,可以在地上跑,可以在天上飞,还可以在水里游,是三用汽车。

美国AVX飞行器公司设计出的一款“会飞的汽车”,与这名儿童的设计理念上不谋而合,在结构上也极其相似。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令成人叹为观止。“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03.“毛毛虫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边缘转圈,连续走了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衰竭而死。

心理学家把这种习惯跟随别人,限制性思维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我们现在的学校、家庭教育正在把学生、孩子,养成更多的“毛毛虫”。老师和家长是否常把一些加工好的知识,道理直接告诉孩子?是否常对孩子用“肯定”、“一定”,“绝对”之类词语?是否经常不假思索否定孩子的答案?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接受我们直接传授的知识,“家长都知道”,“老师都明白”,他们根本不能有不同想法,也懒得再做无用思考。

“习惯成自然”,最后,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不愿主动思考,甚至连自己的意见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一位老师曾做过一个试验:从学前班到六年级,他一直带一个班,每学期开始,他都问学生同一个问题,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画的是什么。

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学生的回答记录如下:

学前班:圆、圆圈、鸡蛋、月饼、车轮、月亮、盆子、盘子、灯泡、苹果、桔子、篮球、足球、乒乓球

一年级:圆、圆圈、月饼、车轮、月亮、盆子、盘子、苹果、桔子、篮球、足球、乒乓球

二年级:圆、圆圈、月饼、车轮、月亮、盆子、盘子、篮球、足球、乒乓球

三年级:圆、圆圈、月饼、车轮、月亮、篮球、足球、乒乓球

四年级:圆、圆圈、月亮、篮球、足球、乒乓球

五年级:圆、圆圈

六年级:圆

由此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限制性思维越多,想象力越差,创造性思维越少。习惯了来自家长、老师的否定,迫于他们的“淫威”,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所以学生年龄越大,答案越少。

在学校,老师只关心题目是否做对,答案是否正确,不关心是否有其它解题思路。每道题都有唯一标准答案,无需思索其它解题方法。

04.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家庭中,从小家长将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唯恐孩子发生意外。尤其是隔代人看护孩子,限制更多。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即存在着一个发展任务。

2---4岁(婴儿后期)时,是“人生八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建立独立感或自主感。

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儿童可以自己走动,并有足够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此时的儿童已不再希望完全依赖他人,而是希望自己探索环境,独立做事。

如果父母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会渐渐发展起一种独立感。若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嘲笑孩子的失败,儿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和怀疑。

如果这一阶段,养育者一味限制孩子,令他们不能充分探索外部世界,从而产生自我怀疑,挫败感,严重地会产生羞耻感。而且会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孩子未来的社会发展不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

05.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家长,怎样引导、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尝试以下五种方法:

1. 给孩子提供独立空间。

当孩子一个人玩得高兴时,不去打扰;当孩子发呆时,不去干涉,让Ta在自己的世界里,放飞自我,任意想象。

2. 让孩子随意画画。

准备一张大纸、彩笔,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画。不要有任何要求和束缚,孩子会很享受自己创作时的快乐感受,就会不断产生更多创新、灵感。

3. 让孩子适当使用左手。

右手锻炼的是左脑,左手锻炼的是右脑。右脑是艺术脑,创造性思维来自右脑。很多艺术、发明领域的杰出人士,都是左撇子,惯用左手。

4. 给孩子听纯音乐。

不是让孩子学五线谱,或跟电视学英文儿歌,更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让孩子听一些纯音乐,越是干净的音乐,留给他们的想象空间越大。

心理学:清华大学前校长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最需要这种类型的学生


5. 给孩子看无字书。

拿一本书,不要用来给孩子认字,也不要给孩子讲背后的意义,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理解。最好是看无字书,如果没有无字书,可以用空白的笔记本代替。因为没有文字,也就可以无限想象。

在看无字书时,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即使讲得不可思议,也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讲完后及时肯定、赞美Ta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正强化。

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以游戏方式,孩子会有兴趣去做,坚持刻意练习,才有效果。

作为家长,需引导学生、孩子,突破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如果我们一味用狭窄的标准约束、衡量孩子,必将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好孩子”、“A型学生”,更需要“X型学生”。

父母的思维认知,决定子女的将来的高度。从自身做起,打破原有、刻板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孩子一起成长,互相成全、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