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武汉市洪山区,素有大学之城美誉。这里智力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37所,国家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两院院士47名,在校大学生59.4万人。

辖区近50家科技型企业与武大、华科大等十多所高校联手,累计建成产学研基地52个。全区共培育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10家,年技术合同总成交额65亿元,年专利申请量2万余项,均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哪怕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已相对领先,洪山区对自身的短板依然有着清晰认知。该区科经局负责人介绍,洪山尚存在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高校成果转化难以精准对接、企业承载高校成果能力较弱等短板,离用足科教优势的目标还有差距。

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洪山区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十条”

6月5日,该区推出《洪山区促进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实施意见(试行)》,共计十条扶持政策。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在成熟化、商用化、产业化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十条政策力争重点突破。以政府为科研“买单”、高校与企业“牵手”的新方式,大学之城奋力开启科技成果转化的“金大门”。

促进科技成果成熟化,洪山区发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按市区金融政策予以支持;鼓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高校院所参与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中试熟化等服务,按上年度运行经费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补贴。

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洪山科技创业中心的青年创业者

为鼓励科技成果商用化,洪山将每年安排科技专项经费,支持科技领军人才自主创业;科技创业企业吸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上年科技成果交易额的6%予以补贴,单个企业年补贴最高100万元。

为支撑重大成果落地产业化,洪山区提出,鼓励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经认定的联盟牵头参与单位,研发投入按6%至10%的比例施行补贴,单个企业年补贴最高300万元;对吸纳科技成果,实现产业链革新的企业,按成果转化交易额的5%至1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奖励额最高200万元。

今年底,洪山区还将打造大学之城成果转化交易市场,鼓励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成果在洪山转让交易,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洪山区仍在不断深挖内生动力

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优秀典型代表,洪山一直深挖内生动力,促进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和落地。今年以来,全区完成市级目标成果转化落地70项,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1场,签约项目22个,技术合同成交额22.23亿元,有效发挥了成果转化在促进全区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百年名企

持续爆发的自主研发动力 让“老树开新花”

洪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政策的出台,让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触到了技术转化的激励与曙光。

马应龙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周道年说,其中支持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鼓励企业设立技术联盟等,十分具有落地价值。近日,马应龙更是参与设立洪龙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

从1582年诞生的八宝眼药到如今的麝香痔疮膏、八宝眼霜、婴儿护臀膏等产品,马应龙每一次创新,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也正是持续爆发的自主研发动力,让百年名企“老树开新花”。

如今,麝香痔疮膏凭借每年1亿支的销量,成为马应龙的拳头产品。围绕这一产品,公司已拥有膏剂、栓剂、片剂、洗剂、口服剂及中药饮片等30多种剂型的生产功能,是目前国内肛肠及下消化道领域剂型生产功能最齐全的企业。

主业不断做精的同时,马应龙也在摸索大健康产业方向。有消费者发现,痔疮膏涂抹在眼周,有缓解眼袋的效用,马应龙决定开发眼霜产品。

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技术人员在马应龙研发中心进行药品检验

做药,马应龙在行;可进入竞争激烈的化妆品行业,马应龙该如何打开市场?彼时,马应龙借助“外脑”,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研发,保留原有配方中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适当添加适合眼部肌肤吸收的成分。八宝眼霜研发耗时3年,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此后,马应龙不断壮大研发队伍,做强自主创新实力。2009年,马应龙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技术中心由民政部授牌设立马应龙肛肠诊疗技术研究院,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民办非企业研究单位。

如今,技术中心拥有各类技术人员近400人,其中,高级专家6人,享受国家级津贴的专家2人。经过多年努力,研发中心先后研发、引进药品项目30余项,大健康产品100余项,已布局生物技术、药妆、功能性食品、婴童护理品等方向,每年新增销售收入上亿元。

研发中心还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关键技术革新、高端人才培养等合作。

在产品创新领域,马应龙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对外借脑”和自主研发“两条腿”走路。周道年相信,“越来越年轻”的马应龙会推出更多好用的新产品,让消费者惊喜不断。

高校院所

梦工场让成果转化“梦想照进现实”

大学校园,灵感勃发,创意无限。如何能让师生们的奇思妙想成功走向市场?武汉理工大学打造的大学生创业园,用10个梦工场给出了答案。

以陶瓷艺术梦工场为例,依托材料学院和艺术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梦工场成为“陶瓷+”的试验田。“中华陶瓷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的设计巧妙融入陶瓷史,处处见陶,让大家能在轻松的场景里以陶瓷做梦,仰望陶瓷的星空。”梦工场场长刘志哲博士说。

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武汉理工大学陶瓷艺术梦工场为师生灵感“造梦”

不仅有梦,更要“造梦”。陶瓷梦工场里,不仅有原料处理、陶瓷成型等全套设备,还有陶瓷3D打印室、精雕机、丝网制版等,能让师生将纸上的灵感变成可触的产品。刘志哲介绍,其中不乏许多先进的设备,连普通的陶瓷工厂都不能企及。

从天青色的汝窑,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再到学生们发挥想象制作的新型陶瓷……陶瓷梦工场将陶瓷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目前,在陶瓷梦工场里,师生共同创造了30多项专利,不少项目已转化或正在转化。国内高端制造的代表企业京博控股集团更是看中了理工大的创造力,与陶瓷艺术梦工场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推进师生的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从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讲,梦工场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中试熟化的基地。”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吴建锋介绍,高校成果虽多,但成功转化走入市场的较少,其关键就是缺乏中试熟化,导致仅停留在想法和小样品阶段,难以受到企业和投资者青睐。

梦工场秉承“师生同创”的理念,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吴建锋说,该校不仅要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是培育创业的梦想者。“哪怕失败了,创新的基因也留在了学生血液中,为今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基础。”吴建锋希望,能有更多的本土企业重视中试熟化基地的建设,和高校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打造梦工场、促进成果转化,是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重视和推进横向科研改革的一个缩影。2017年,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年度三大改革性工作之一,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激励政策等9项改革。

2017年8月,学校率先独立设置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构建了科学研究、专利管理、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与投融资的全链条服务体系。2018年5月,学校出台《横向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供给侧改革方案》,并规范了专利成果管理、横向项目及基地管理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同时,建设4.5万平方米的全国高校面积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8.4万平方米的国家级孵化器和800亩的科技园。两年来,学校累计孵化近300家企业,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科技中介

当好成果转化的“链条”和“加速器”

最近,新成立的武汉市大学之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正在着手将洪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纳入最新政策汇编,以便辖区高校和相关企业了解。

这是一家致力于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中介公司,由洪山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中部知光是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而大学之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更侧重于为洪山辖区的企业和高校服务。

公司总经理朱辉介绍,一方面,公司将为高校提供内部政策梳理,建立自身的成果转化方案,并协助收集重大科技成果,为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另一方面,为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支持。

通过调研走访,朱辉发现,洪山区有大量传统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亟需技术升级改造。前不久,一家青菱科技园专做商用厨具设备的企业找上门来,希望能从高校找到相应的技术成果,解决目前市场和用户痛点。

企业负责人说,痛点有三:想做厨房电器、水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改造,苦于无技术;如何减少并利用厨房热能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厨房餐余垃圾如何就地分类处理。“如果不解决这三个痛点,企业始终无法进步;而一旦突破技术难关,则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头羊。”

带着这家企业的痛点,大学之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找到了相应研究的教授和成果。目前,双方多次组织座谈,相应的研发方案即将出炉。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既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也不知道如何投入,有的甚至缺乏研发意识。”朱辉说,借助这次合作,公司有望助力这家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让企业早日脱颖而出。

不仅是传统企业,公司还能为洪山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增强他们的研发能力。目前,大学之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正在走访洪山辖区各街道办事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从小微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缺的就是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而一旦突破了这些,洪山区的许多企业便有了一个灿烂的未来。”朱辉充满信心的说。

新锐企业

成果转化再难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近日,一家洪山区的企业,因专注“一枚蛋”开展成果转化,被央视聚焦。

5月30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对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典型做法进行了报道。湖北神地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地)委托华中农业大学马美湖教授开发禽蛋精深加工新技术,作为市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示范被重点介绍。

政府买单,校企牵手:大学之城开启科技成果转化“金大门”

华农教授马美湖(左一)与神地公司研发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蛋禽养殖企业成千上万,但从中发现鸡蛋高附加值、并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凤毛麟角。

在位于京山经济开发区的母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的观光长廊内,透过玻璃俯视,一枚枚鸡蛋经过清洗进入打蛋设备后,就变成了蛋清、蛋黄,再经过深加工后变成了溶菌酶、可溶性多肽蛋白粉等;蛋壳经过脱膜分离后,再经过深加工又变成了除农残的蛋壳果蔬净、利用生物技术与秸杆发酵制备成有机乳酸钙,还有将蛋膜生物酶解后制备成关节修复胶囊、天然面膜等产品。

一枚鸡蛋,在这里经过深加工后,增值5至10倍。

增值的背后,源于神地抓住了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十余年前,神地找到了国内蛋品加工研究领军人物——马美湖教授,并开展成果转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深度融合、共建共享。

以他们合作研发的蛋壳果蔬净为例,该产品以天然鸡蛋壳粉为主要原料,通过离子吸附和分子降解机理有效去除农药、工业蜡等5大有害物质,填补了以蛋壳等为原料的果蔬清洗剂的国内外空白。

十余年来,神地围绕“一枚蛋”,持续推出创新产品。成果转化之路,其中艰辛,甘苦自知。“成果转化本身就是一个耗时漫长的过程,而且并非每一个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能迅速获得认可。”湖北神地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帆说,“即便如此,成果转化仍然不能半途而废,只要看准方向,再难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如今,神地由小到大,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企业工作站的蛋品企业。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