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大学老师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原来都是骗人的!”

大学是高中生的向往之所,他们不仅是想通过大学深造这条路改变命运,也是想切身感受下大学里所不一样的人文气息。他们对大学老师有着特别高的期待,觉得大学老师应该是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德才兼备、举止洒脱的学者。可是当这些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有不少老师达不到他们心目所期望的高度,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语的落差。

“一直以为大学老师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原来都是骗人的!”

去年考取某高校的苏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刚入校时的那份兴奋感和新鲜感如今早已荡然无存,而最令她失落的就是,她觉得身边许多大学老师是平庸的。“一直以为大学老师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原来都是骗人的!”高中阶段特别倾慕大学老师的苏同学,一年不到的时间,就不再有最初的那份感觉。

苏同学的一些大学同学也有着同样感受,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觉得某些大学老师还比不过自己的高中老师。

大学老师跌下神坛,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作用。主观上:人们在接触新事物之前,脑海中会有一个预设的场景,而大学老师是社会公认的高级知识分子,没有接触过他们的高中生,内心自然会多一层神秘感。且这些高中生对大学老师充满着崇拜和敬意,再加上电影电视的影响,大学老师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高大。而一旦这些高中生考取了大学,近距离接触了大学老师,发现大学老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他们如常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于是神秘感消失。不仅如此,学生脑海中预设的场景也在崩塌,主观印象有巨大变化,让大学老师逐渐走下神坛。

“一直以为大学老师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原来都是骗人的!”

客观方面则至少有四个原因:

第一,部分高校部分教师综合水平确实达不到学生预想的高度。“学识渊博、风度翩翩、德才兼备、妙语连珠”,这么高的要求,别说普通大学老师,恐怕一些教授级别的教师都很难做到。通常大学教师都能达到“学识渊博”的标准,但不一定是“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另外,大学是分学科的,文科类教师或许能做到“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而理工类教师不一定就能做到。当然,不否认存在有一些人文素养很高的理工类教师,只是在比例上要小很多。

第二,一些高校教师对待课程不认真,不太重视教学。不得不承认,有些大学老师上课形式非常机械,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意愿,枯燥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觉很无味。这些没有把心思没有放在教学上的大学老师,很有可能是把心思放在了所谓的课题研究上,或者兼职上。还有部分高校教师是因为行政兼职过多,对教学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学教师在教学上所表现出的不积极状态让学生对他们的“学识渊博”产生了怀疑。

“一直以为大学老师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原来都是骗人的!”

第三,与高中相比,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显然要少很多。高中生接受的几乎是被保姆式教育,他们就算不主动与老师交流,也会被以提问的方式被动与老师交流。反观大学,不说老师下课就找不到人,就是课堂上的互动也是非常之少。这样的落差,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受此冲击的影响,学生对大学老师的好感变得越来越淡。

第四,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对学习不上心,即便很有才华的大学老师,也走不进他们的内心。或许是因为高中学习生活太过压抑,到了大学一下子放松下来;又或许是因为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丝毫没有动力,他们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上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知识完全不被他们接纳。他们对老师的恶劣评价,主要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反感。

“一直以为大学老师风度翩翩、妙语连珠,原来都是骗人的!”

“憧憬大学生活,崇拜大学老师”,这是高中生对向往的未知事物所表现出的正常心理。当他们接触了大学,当他们渐渐长大,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大学老师也会说错话、做错事,他们不是神一样的存在。

考上大学,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这种生活与高中生活会有很多不同。大学新生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里的人和事。有些感受,是需要自己慢慢体会的,而这个体会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