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河南淅川第二高中因为一条抢生源的政策成了新闻焦点。

淅川二高在招生中公开承诺,学校针对排名在全县前2300名的优秀学生开展合同制培养计划,如果报考该校,不仅免交学费,学校还提供2000元以上的奖学金,最后保证录取到一本学校;如未能达成所承诺的培养目标,学校会根据学生入学不同层次给与5万到1万元赔偿;对于特困家庭,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家长在校内就业,就近照顾孩子。


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这条争生源的政策被临时叫停。

其实,此类政策与做法在近年各地中考生源竞争中比比皆是,奖励幅度远高于这个尺度与标准的学校亦不在少数。曾有一位中学校长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前两年他们当地为争抢一个中考状元,一所民办学校开价20万,另一所学校则开价30万,同时还把孩子父母的工作也承包了。

在愈演愈烈的中考生源大战中,大张旗鼓的基本都是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比较少见,而且往往都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淅川二中作为一所公办学校,如此高调争抢生源,的确不多见。


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争抢生源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支撑名校的,首先是优秀的生源,而不是优秀的老师,不能本末倒置。四川某著名中学校长在一次圆桌论坛上坦诚地说:生源是基础,最优秀的学生靠自学都能考进清华北大。因此,他的首要工作就是解决生源问题。

这个道理非常好理解。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换成某个211学校或者省属高校的生源,清华北大会发生什么变化?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学区房这个词是从美国来的,很多人疑惑,学校的好坏怎么会用房子评价?事实上,美国不同学区之间的学校硬件一样,老师工资也一样,决定学校好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

好学区一般都是大房子、贵房子的学区,说白了就是精英聚集的地区。那里的生源遗传基因较好,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要求高,家教严,同时还能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比如上辅导班之类的,这就导致一个大概率事件的发生:优秀学生容易聚集


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同时,优秀的老师总是有优先流动权的,多数老师还是更喜欢教优秀的学生,于是也容易向这些学区流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所谓教育的马太效应。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教师的作用,只是在这其中,基础是生源。

要成为名校,最好的捷径就是抓好生源,生源第一。正因为此,近年生源竞争近乎白热化,远不止是中考,初中小学招生也一样。

近年,在长三角地区普遍出现的中小学“国退民进”现象,从一个侧面讲,就是在生源竞争上公办民办竞争不公平的结果。

近年在择校的治理上,教育部门完全效仿了西方的治理模式,公办保基本、保公平,因此,公办学校的择校政策实际上就是不允许择校,只能就近入学,禁止一切包括考试在内的选拔手段,尽可能卡住所有住房与户籍之外的入口;而民办学校则定位在满足老百姓的个性化选择上,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

把公办学校完全管制起来,私立学校完全放开,没过几年时间,在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最彻底的江浙沪地区,私立学校就依靠灵活自主的选拔政策,吸引了当地比较好的生源。加上资金的支持,优秀师资的引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私立学校快速崛起,几乎囊括了当地最好的小学与初中。

这不仅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固化的严重隐患,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据了解内情的人介绍,其实淅川二高的招生政策实属无奈。近年当地各类民办学校兴起,利用招生政策优势以及雄厚的财力、灵活的机制,对当地公办中学造成冲击,淅川二高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此番行为只是想保证最基本的生源质量。当地政府批准了超过1500人的招生总量,其要求与标准也只是争取前2300名。

其实,继小学与初中的“国退民进”现象之后,近年一些地区的高中也开始出现这一现象,而争夺关键还是生源。

对于恶性生源竞争应该规范、制止,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必要检讨此次的政府干预是否恰当,更有必要深刻检讨在择校与招生治理上,政府对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采取的不公平竞争机制。毕竟,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公平,而不是低质量的公平与保障

如果淅川二高的做法是在合法合规范围内,我们就应该允许其合理的竞争;如果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那就应该禁止所有学校的此类做法,包括当地的私立学校,决不能搞区别化对待。

当然,我更想提醒家长,激烈的生源竞争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决定孩子优秀与否的,首先是家长,是家教,不是学校,不是老师。

但遗憾的是,这个朴素的道理在中国已经被颠倒。近年的教育治理不断强调保基础,保公平,强调优质资源均衡,一些专家也把很多教育问题简单归结为优质资源不充分,不均衡。对于优质资源的过度强调,误导家长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很多人优秀是因为上了一个好学校,有了好老师。而完全忘记了根源还在于自己,在于家长,在于家教。

在生源上,学校为什么这么拼命?

这些错误的认知进一步固化为:要成为优秀的学生,必须上好学校。于是有人就推导出,要上好大学,先上好中学,要上好中学,先上好小学……这种本末倒置的观念进一步加剧了择校热。大家仔细想想,即便是在最好的中学,又有多少人上了清北,大多数人只是陪跑。

如果孩子自己不努力,即便到了名校,也只能是垫底的棒槌。而对于父母,与其拼命择校,不如拼命做一个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