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01

当大众在讨论,为什么北清复交的毕业生都去了金融街、陆家嘴,没人去搞芯片的时候,有一批人偷偷走进了教育界。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2019年,深圳中学招聘了35名应届硕博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岗位,其中13名毕业于北京大学,7名毕业于清华大学。海外高校有哈佛大学、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清一色顶尖名校。

请看华丽丽的名单: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这份名单出来以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按照常理,他们应该去投行、BAT、大型外企管培、大型垄断性国企,3-5年完成初始积累,然后升职、跳槽或者是创业。

网友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顶尖大学毕业生加入中学基础教育,是教育进步的表现。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有网友觉得,深圳吸引人才的力度大,深圳中学的老师待遇好,所以能吸引到北清的硕士博士。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清北硕士博士去当中学老师是浪费了学历。

“读书都读到博士了,有点进取心好吗?”

“就业压力大,天之骄子去当中学老师,开玩笑”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连媒体也在质疑,清北硕士去当中学老师亏不亏?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深圳中学 2019 年所招教师绝大多数出自北大清华?”这个问题,有3236个关注者,493个回答,被浏览269万次。足以反映这个问题的关注度。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就像是一个没有人注意的角落,突然被置于聚光灯下。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中学老师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低。这种三低职业,只有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loser才适合。

尽管深圳中学是超级中学,但超级中学,不也还是中学吗?

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上的误解和偏见。

大众对中学老师这个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认为中学老师收入低。

同时,还对这个职业存在很大的偏见,认为中学老师这个职业地位低。

和常识相反,在这样的中学,收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

中国一线城市中学老师的收入,甚至高过金融、IT等通常被认为是高收入的职业。这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知乎上一个高赞答案,悄悄晒出了其25年教龄的父亲在深圳某末流中学的工资单。一个月到手26243元。

清北硕士不流行搞金融,扎堆去当中学老师是为何?

网友们也纷纷爆料,在深圳的公办中学当老师,第一年到手20万,不用坐班。像深圳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还强力措施保障并解决住房。在深圳解决住房,这是很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无法保障的事情。

除了待遇不错,工作自由外,中学的工作环境也相对单纯。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学生,不用在办公室勾心斗角,不用小心防备中年大叔,也不用陪客户夜夜笙歌。单就这一点,就秒杀一众996的BAT和007的麦子店高盛新街口美林。

毕竟,钱多事少离家近才是大众理想。一年50万3年地中海的生活,发际线高的人还真接受不了。


02

说到对中学老师这个职业的偏见,与社会环境有关。

回忆一下,在30年前,北大硕士留校当老师也是loser的选择。具体可参见俞敏洪的经历。那个年代,最顶尖的学生要么去美国深造,比如俞敏洪的同学王强、徐小平,要么去从政,后来成为各个国家机关、教育机构、大型国企的中流砥柱。像俞老师这种自称最差的学生,就被留在了北大当老师。

再看看30年后的今天,想去北大当老师需要什么资历?海外博士学位是少不了的,本硕985也基本是标配。

学历贬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才的饱和。

1977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从政府部门到教育机关再到大型国企,都急缺人才。国家包分配工作,大多数毕业生都进入了重要岗位。

时代变了。

30年后的今天,政府机关的重要岗位基本饱和,公务员系统甚至因为过于庞大而饱受诟病。高校教育系统更是人满为患,青椒猝死的报道屡上头条。垄断性国企也基本进入了有关系才好进门的时代。

简而言之,好的坑已经被占满了。

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1999年,浦东花木的一套50平米的二手房,不到5万元。今天,花木的均价超7万一平,一套50平米的二手房需要至少350万。20年翻了70倍,而平均工资翻了大概10倍。

再看看行业,在格雷厄姆之前,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是末流职业,而今天想要在华尔街知名投行做证券分析师,手握沃顿硕士和CFA三级也不一定够。

企业也是如此,以互联网企业为例。10年前,腾讯的投资并购部根本没有名校毕业生想去。10年后的今天,腾讯水涨船高,投资并购部的人不乏沃顿牛剑。3年前滴滴招运营只需要大专学历,而今天滴滴招的运营很多出自北清复交。

无论是国家、城市、行业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是分阶段的。萌芽期和发展期门槛较低,一旦进入成熟期,门槛渐高,甚至直接关闭大门。

对人才来说,也就是窗口期过去了。

再回到清北硕士去深圳中学当老师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在政府部门、高校机构、金融、IT、垄断国企都被挤爆的情况下,中小学教育是一片还未被占领的价值洼地。

不止顶尖毕业生在往教育这个方向流动,大型企业也在开拓教育市场。网易很早就进军免费教育,网易公开课运营10年,虽未盈利,但至少有了品牌效应。2019年,腾讯教育正式成立。李一诺的教育创新项目,一土学校,也已经运营了3年。

这个社会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只是我们还未看见。直到有一天,清北毕业生去高中教书作为新闻被爆出来,我们才意识到,世界不一样了。

03

或许,是时候改变看法了。改变我们对行业的看法,对职业的看法。

我们通常以为的好的行业,是那些顶尖的毕业生会去的行业,比如金融和IT。可是在人才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这些行业同时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劳动。而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劳动,就意味着极低的时薪。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凡事都反着想,总是反着想。大家都去的地方,或许你不应该去。套利理论告诉我们,一旦一个地方有套利空间,资源会迅速向这个地方流动,抹平利差。先流动的人已经吃掉了利差,后流动的人,就等着被割韭菜。

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所被挤爆的城市,一个被挤爆的行业,就像是一支PE超过100倍的科技股。大家都说好,但是投资回报率或许并不高,甚至还有失去本金的风险。而旁边一支PE才5倍的银行股,说不出哪里不好,但是大家都不买它。

年轻人的一笔投资,是把自己投入什么样的事业中。选择被炒爆的科技股,还是选择被低估的银行股,影响的是财富的数量。而选择什么样的事业,影响的是一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那些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都不愿意去的行业,比如教育。在教育行业真的无法发挥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个人理想吗?还是这个行业的价值暂时没有被发现呢?如果在国内看不清楚,可以以这个行业在美国的发展作为对标。

教育在美国是属于高薪的行业,很多名校毕业生会选择当中小学老师。在英国也是如此。

有位私募大佬曾说,在英国,牛津剑桥的学生去当小学老师,是很正常的选择,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在中国,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等到人才逐渐多起来,中学老师这种现在我们看不上的职业,或许就会成为大众的选择。

随着这种选择越来越多,社会会越来越宽容,而年轻人的思路也会越来越开阔。

事实上,有些名校毕业生的梦想可能就是当中学老师,但是碍于世俗的力量,而选择了金融、IT或者公务员等看起来高薪或者体面的工作。

世俗对于职业的偏见,极大地阻碍了人才向他们真正热爱的地方流动。

而那些去深圳中学当老师的清北硕士,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知道,除了金融和IT,我们还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