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阵线联盟:同上一所学校的叫“同学”,小孩同送一所托儿所的叫“同托”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0期“生活圆桌”栏目,原文标题《与子同托》

文/Harps

家长阵线联盟:同上一所学校的叫“同学”,小孩同送一所托儿所的叫“同托”

图 谢驭飞

《围城》里的赵辛楣打趣方鸿渐:同上一所学校的叫“同学”,同喜欢一个女人的叫“同情”。推而广之,小孩同送一所托儿所的,可以叫“同托”。人生处处皆是萍水相逢,一同送孩子上托儿所也不例外。带孩子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战斗,同托家长就是兄弟姐妹加战友。牛津大学托儿所的孩子不多,我们很快对每张小脸都熟悉无比。认识了孩子,在这小城里就多出了不少人际关系;在超市里或者路上看见一辆童车里坐着个认识的小孩,自然而然就跟推着童车的家长打招呼。人家不会觉得突兀,因为也一眼认出了我家的孩子。有孩子作为纽带,同托家长互相熟得很快;要是加上专业上有共同点,家长们就更投机了。去年夏天托儿所组织野餐,配偶迅速在皮球阵和风筝阵里找到了两个学物理的孩子爹,仿佛他们能互相闻出来一样。孩子们离开了托儿所的环境,倒会认生,扭扭捏捏,假装不认识,把头埋进自己爸妈的怀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任父母都是新手,人生第一次对付一两岁的儿童,最多不过是第二次。小把戏的精力旺盛和不可理喻,足以难倒数个博士。每天早上在托儿所门前都上演各种各样的生动表演,家长们连怂恿带哄骗,把自家小祖宗哄进托儿所,然后赶快转身跑掉。家长把红头涨脸嚎啕大哭的孩子交给老师,满怀歉意。房间里已经在开开心心玩耍的小孩,都是“别人家的小孩”,那么乖那么阳光那么讲道理,只有自己那一个瘫在地上撕心裂肺,天天不长进。老师总说没关系,家长走后两分钟小孩就不哭了,高高兴兴玩一天,吃睡全不耽误,直到家长来接。作为家长,则疑心老师那样说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也许自己的孩子就是最熊的那个,从早熊到晚。所以家长们需要跟别的家长肩并肩站在一起,知道自己家的小魔王并不是魔天魔地宇宙第一魔,知道自己不孤单。

宝宝所在的托儿所有一个小女孩儿生得特别可爱,眼睛大得像漫画人物,像《老残游记》里说的,“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梳一个活力四射的丸子头。每次我把千不情万不愿的宝宝拉进门,都看见她在玩火车火箭,自得其乐。有一天我俩努力起早,到托儿所时正好遇上那个小姑娘的爸爸送完孩子出门。出来以后我忍不住对他夸奖:“你家孩子玩得真好!”那个爸爸苦笑着说:“老师也这么说,不过我自己从来没看见过。”在自己爸妈面前耍赖耍横,在别人面前温顺乖巧,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