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打就要打”?李玫瑾关于惩罚的解释,是听过的最

  

  1

  前段时间,在合肥中铁国际城小区,发生了一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儿:

  一个“熊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无聊还是好玩,从28层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

  

  孩子家长得知后,瞬间急疯了:索性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后果还是不堪设想!

  于是,家长连忙在业主群里郑重向邻居们道歉,反思自己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高空抛物危险性的教育,同时,还晒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对于熊孩子的行为,这一次罕见地,没有看到有人说,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为,孩子该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后还不知道做出什么事。

  2

  一位资深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中发现了一个问题。

  如果去小学看看,会发现有些孩子,面部表情呆滞,学习成就也不好,上课不听讲,考试的卷子都不做完;

  他们没有什么疾病,父母也很健康,符合优生优育,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这位老师把原因归结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挨过打。

  是不是很奇怪?

  但是老师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脚,经常挨打的孩子,他就会闪躲,眼神变得很机警,身体也变得非常灵敏。

  当父母打孩子,孩子会竖起耳朵听父母在讲什么,仔细观察父母的眼神,他们学会察言观色,会主动接受信息,搜寻信息,灵敏地保护自己。

  而孩子长期不挨打,只是对他讲道理,而他不想听大道理,就会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声音,不跟你讲话。

  慢慢养成习惯后,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上课心不在焉,表情呆滞,木讷迟钝,这跟太平过久,军纪涣散是一个道理。

  有没有道理?不是完全赞同,但也有一定的说服性。

  这里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诉父母一个道理,孩子该有的惩罚中,如果只有说教,显然是不够的。

  过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并不是悬在那里图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错误,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们很敬畏老师,也的确能够学出成绩。

  打孩子一定都是负面的吗?

  而是当今的环境,故意夸大了打孩子的种种负面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气;

  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关于惩罚的问题,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过。

  3

  最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一席话,正好能解释这个观点。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强调要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违背。如果孩子犯了错,唯有惩罚能让孩子清醒时,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姑息。

  而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强调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也曾多次提到过,人犯罪的原因是没有敬畏之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4

  教育成本的上升,换来的却是效率的降低,这一点该让我们反思。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父母要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听。

  对于这种教育,当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说,孩子把它当成一种噪音,是不是也要换一种方式?

  举个例子:

  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害怕老爸,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所以每次犯了错误,都是先告诉他;

  如果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妈知道后拿起鸡毛掸子要打我,我的大脑就会高速运转,感觉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

  此后的很长时间,都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什么心理产生阴影,痛恨父母,感觉自卑胆小;这些统统不存在,因为我确实犯了错误,自己知道这顿揍跑不了,还想什么其他的?

  现在的父母,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会先看看书怎么说,考虑很久才会做出决定。

  换做二十年前,父母上来两个嘴巴子,孩子啥问题也没有了,虽然粗暴,但是效率高超,我们永远都会长记性(现在当然是不提倡的)。

  但这种对比也会给我们反思。

  

  为什么过去经常挨打的孩子,什么心理问题也没有?

  我们会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在80后90后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经常的场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门。

  自己跟着小伙伴在外面晃荡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妈妈气消了吗,然后弱弱地问一句,妈妈,饭做好了吗?

  然后一家人开始吃饭,谁也不提刚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没事人一样了。

  而现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存在愧疚心理,孩子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挨打,两代人出现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

  现在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

  现在的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风雨都不会经历。

  父母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他终究会长大。

  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过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赶紧跑;

  现在的孩子呢,父母说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了,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归根结底,是抗压能力太弱,说不得,受不了苦,别说打了,连骂都成了罪过。

  不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受不了偶尔的挨打

  现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尔挨打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反应;

  身体不灵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所以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家长也有愧疚心理。

  如今,还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过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时,雷声大雨点小的动动手;

  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个抄家伙的动作,孩子就吓得跑远了,不一会回家了,就会老实好几天。

  这种打其实更倾向于一种“吓唬”,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很严重,触犯了底线,学会反省和畏惧。

  这样的孩子,心比较大,也比较皮实,长大后受到挫折,也不认为是多大的苦;

  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也不会难受好几天,他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强。

  

  5

  打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有句话,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其实是做人的一种底线,这种底线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

  人有很多界限是不能触碰的,而很多时候,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靠惩罚来完成的。

  捷克教育教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人生有些错误,孩子犯了无伤大雅,说说就过去了,但是有些错误,一生犯一次就够了;

  这种错误就要惩罚,这是在保护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适应规则。

  最好的惩罚方式不是打骂,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暂时没有更好的惩罚手段时,“打”算不算一种有效的方式呢?

  一家之言,可能有失偏颇,欢迎指正。

  往期精选

  2、

  3、

  4、

  5、

  有用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