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排名是否拔尖重要吗?家长留心因小失大,聊“第

  

  “第十名效应"是1989年中国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学生的成长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即小学成绩越拔尖的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成绩后移的概率越高。小学时主课成绩在班级排名前五的,中学后名次后移者占43%。而小学时主课成绩排名在班级第七到第十五的,中学后名次前移者占81.2%。

  此效应提出后,经由媒体争相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反响,众说纷纭。

  支持者言,这就是小学阶段学习能力比分数更重要的铁证。

  反对者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其长成变化是持续性的。取这么几位学生在某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代表性。

  而在我看来,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班级排名受参照样本的影响极大。在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其班级排名的代表性、权威性都天差地别,因此周武老师提出的“第十名效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肯定的。但是存在即为合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仍然十分值得我们家长注意、警惕。

  下面想结合我自身及我家小子的实际情况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只。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天赋,让我从来就没有过任何不平凡的志向。幸好,我的父母也甘于平凡,没有对我有过高期许。

  小学阶段的成绩,我应该属于班级中上。我们是职工子弟学校,一个班大约五六十人。班上同学大多"出身"相当,父母都没有“远大的眼光",读书那真是完完全全地“天生天养”。

  在这种零压力下,小学六年留给我的记忆现在只剩下捉迷藏、跳皮筋、砸沙包、拍贴画……还有老师每学期期末评语中都要出现的那句“上课小话小动作太多”。反正,学习在我的小学记忆中几乎追寻不到。

  

  初中,我仍然留在了我们职工子弟学校初中部。但是,许多的同学都各奔东西了。于是,初中时我们班仅二十几人。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初中阶段的成绩我就没掉出过前三。当然,这一方面是我们班人少,另一方面是我初中校内学习成绩确实不错。中考7门,我就没有一门低于90分,即使是需要写作文的语文也达到90分以上。

  中考刚结束,老师或许看我成绩确实挺好看的,居然鼓吹我父母让我马上去上半个月集训班,准备冲刺考民办。

  拜托,我这么一个平凡无大志的人,突然让我这么“立志”,真的有难度呀!

  上培训班两天,我就回家抱头一顿大哭。一则我认为自己考好中考就"解放"了,现突然来个升级版,心理接受有难度。二则我一直都是仅学校内知识,而且是轻松自由无负担在学,现突然题目难度升级,我接受起来吃力好多。度日如年的我,只能以大哭来逃避。幸好,我父母也都挺"无大志"的,没有过多劝说我,就同意我不去培训班了。

  高中,我考进了我们市里当时还算不错的公办高中重点班。

  高一,我在班级排名中下,因我与父母皆无大志,所以我还是能学多少是多少,学习仍然没有让我觉得吃力。

  高二,我以"滑滑梯的速度”,迅速掉到班级排名垫底,学习让我感觉到吃力起来。这时我虽然意识到“大事不妙”。但是习惯了轻松的学习方式,内心又无具体的学习目标,我的“再努力点”始终停留在想的阶段。

  高三,我从重点班"滑出”,一跃又成为了“普通班"的尖子生,班级排名以“火箭发射的速度”迅速升至前五。

  最终,我只考了个三流大学。填大学志愿那会完全是父母包办,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我一概都没想法。

  求学路漫漫,会遇到许多的岔路口,每一次你的选择你的态度都会改变你未来的方向。我不知道初中毕业那年,如果父母打着“为我将来好”的幌子硬逼我继续上培训班考民办,我的现在是否会更美好。但是直到现在,我仍然感激他们当时的“不勉强”。缺少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勉强去做一件事,其结果好不好暂且不论,其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虽然我这只是一出普普通通的"学渣现形记",但是,我仍然从中悟出两点道理。

  其一,小学初中校内学习内容过去简单,不管你学得好坏,都不能代表你将来的学习能力。当然,太差也是没有前途的,基础一定要打牢。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要依据他所能达到的难度来判断。所以小学(甚至初中)阶段的班级排名是否拔尖根本就不重要,除非你是处于超一流的学校超一流的班级。

  其二,“立志”很重要,家长在孩子幼小时就应该有帮助孩子"立志"的意识。高中开始往上的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刻苦耐劳就能胜任。不但需要孩子有活跃的思维,也需要有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

  聊好自己,接着聊我家小子吧!

  我的自我定位一直是"平凡”,自然也不好意思忽然大跳跃,要求小子"不平凡"。所以在小子上小学之前,我对小子的未来从没有刻意规划过。至于家里的那些多方面启蒙,也仅是按着自己的想法“瞎弄”,左右脑开发、幼小衔接之类更是从来没接触过。

  后来,在"边教边玩”中,小子不断地向我展示他逻辑思维上的优势,我才慢慢地真正重视起他的教育问题,意识到他与我是不一样的。我决心从自身的失败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好好地引导教养小子成长。

  我家小子现在五年级,一直以来我只要求他数英平均95分以上,语文平均90分以上,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基础一定不能差,但对于班级排名前几我从来不做要求。

  一则,我自身的经历让我觉得小学阶段的班级排名真的意义不大。二则,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孩子校内学习就没花过什么时间,一切校内学习也只以完成校内作业为目标,更没上过任何语数外的培训班。这样的情况下,我如何能去要求小子的校内成绩要比那些语数外合计上了三四门的孩子成绩还高了。

  我也不会为了争这几分成绩,争更好的班级排名,就让孩子去上文化课的培训班,学习之路很长,不看当下,看未来。

  

  孩子从来没上过文化课培训班,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从这班赶到那个班,一天赶三四个班的都有,他心里对文化课培训班是排斥的。而我对孩子校内成绩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优,如果这都达不到那就必须去上文化课培训班。

  这个要求与班级排名前几的要求相比,并不高,孩子没有理由不接受,因此为了不上他讨厌的文化课培训班,他会更努力更自主学习校内知识。也因此我不会要求他班级排名一定要前几。

  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如果你在校内学习及文化课培训班上少花了时间,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我家孩子围棋、数独、奥数(自学)、C++、足球,虽不敢说每项都是班上第一,但前三是绝对的。

  我擅长的,你都不太会;你擅长的,我却只是差你几分。这究竟是谁强谁弱?小学阶段的班级排名并不能说明什么。

  小子的文化课培训班没上过,但兴趣培训班上得也不少,而且每项都是在认真学而不是在玩,每项都是想学好后去参加竞赛。校外的天空真的很大,当你去参与竞赛时,你会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骄自傲根本就不存在,你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竞赛的资格。而当你在多方面都具有竞赛资格时,即使你并不是最顶尖的,但你仍然会很自信,因为能去竞争就是一种实力的肯定,而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从小就引导、鼓励小子去参与各类竞赛,看似跟校内学习完全不相关,但是它们都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脑力。不但能为将来高难度的学习提供助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小子的内在驱动力。简单地说就是立志。

  

  越优秀的孩子,好胜心越强,其内在驱动力也越强。当孩子凭借自身实力而获胜时,所获得的荣誉感与骄傲感最容易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且赛事越大越正规,孩子荣誉感越强,其内在驱动力的增幅也越大。

  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可能会遭遇多次失败,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帮助。请相信,一次成功所产生的成就感就能压过许多次失败所产生的挫败感。让我们陪着孩子慢慢来,当孩子迷上了“成功”的喜悦,免疫了“失败”的痛苦,其内在驱动力绝对不会差。

  有些孩子看似对什么都不在乎,也没有什么好胜心,其实是因为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闪光点而失去了展现的欲望,是因为不自信而失去了竞争的勇气。长此以往,何来内在驱动力?何来“立志”之说?

  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应该都能找出略强于人的闪光点,家长应该善于找出这点,并为孩子寻找展示闪光点的机会,由点及面,增强孩子的自信,直至激发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不要总盯着校内成绩,或孩子的缺点,我十分认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另外,我也非常反对家长说"兴趣爱好只是学来玩玩,不用比赛、考级、考段,那样孩子压力大,兴趣爱好没必要这样。"

  孩子上幼儿园时,家长总会给孩子报许许多多的兴趣班。但我想问,当孩子上小学时你们还在坚持的又有几个?不管是"玩"还是"认真做",选择开始前应该慎重,而一旦开始就应该有认真的态度、有目标,这样才能长远,才有可能在将来借此优势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在孩子幼儿园及小学阶段,家长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态度,家长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坚持。家长应该在这一时期多多鼓励他孩子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毕竟越小越不怕输,越小输得越没负担。谁又能从小赢到大而不用遭受挫折呢?

  我家小子的卧室里有一面荣誉墙,我将他小学阶段校内校外获得的所有奖状都展示出来,这些不但是他荣誉的体现,更是他努力的成果。我尊重这些奖状就是尊重他的付出;他还总是想着再给墙上增加点就是内在驱动力的直接展现。

  还是那句老话,我既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学者老师,我仅是一位用心的母亲,在努力地陪伴孩子成长。我的观点或许并不正确,但总能带给您一点启发。愿我们的孩子未来都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