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文章:神经科学里程碑式成果
生物通报道:一些行为,例如打呵欠和瘙痒是可以传染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这样做,其他人可能也会这么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近期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and neural basis of contagious itch behavior in mice”的文章,发现了这种社会性传染在大脑中的“硬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首次证实痒的传染性在小鼠身上也存在,在分子和神经环路层面精细地剖析和解释了痒觉感受是如何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独立个体的,是神经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9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所于耀清讲师,于耀清讲师2009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入选学校“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陈宙峰教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陈宙峰博士开创了新一代的瘙痒神经学研究,具体见专访陈宙峰:Science,Nature解析痒的奥秘。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挠痒痒,甚至在读到“痒”的文字,人们将情不自禁地挠起痒痒来,也就是说,痒是有社会传染性的。在人类以及猴子等一些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群体中,痒的传染性是普遍存在的,但啮齿性动物是否存在这一行为,完全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技术,发现表现出传染性瘙痒行为的小鼠,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一个与调节生物昼夜节律有关的核团,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GRP)及其受体GRPR直接参与介导痒觉传染行为,阻断该核团中GRPR可消除传染性瘙痒行为,刺激该核团GRP的表达小鼠的模仿性挠痒行为又恢复了。该神经环路的发现将改变人们对下丘脑丘脑视交叉上核功能的再认识。此研究不仅开创了痒觉研究的新方向,也为探索模仿、共情、视觉信息加工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笼养小鼠放在那些患慢性瘙痒症小鼠的旁边后发现,这些笼养小鼠会在看到不自主瘙痒小鼠后显著增加搔抓自己的频率。这种现象甚至会发生在那些观看了其它小鼠搔抓视频的小鼠中,因此排除了听觉和嗅觉因素是驱动传染性瘙痒的可能性。接着,研究人员确定了在小鼠出现传染性瘙痒时,其脑部有几个区域内的神经活动增加,但它们在自发性瘙痒时则不会有神经活动的增加。尤其是,他们发现阻断SCN中GRP的表达可消除传染性瘙痒行为,但刺激该区域中GRP的表达则会诱发瘙痒,后一种情况即使在小鼠没有直接看到其它小鼠瘙痒时也会发生。
这项研究在分子和神经环路层面精细地剖析和解释了痒觉感受是如何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独立个体的,为更好地理解参与控制社交传染性行为神经环路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这篇论文发表后,INDEPENDENT、NBC26、Daily Mail、the Guardian、Express、LIVESCIENCE、INVERSE、《知识分子》等国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原文检索:
Yu YQ, Barry DM, Hao Y, Liu XT, Chen ZF. Molecular and neural basis of contagious itch behavior in mice. Science, March 10, 2017.
(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