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 弄潮儿向涛头立

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想创业,却又担心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怎么办?一项新的规定可以帮你解除后顾之忧。教育部近日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并且提供了制度和改革支持。

比如说采取弹性学制,如果是新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入学后开展创业,可以申请休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且简化休学批准程序。同时,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还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这对有创业梦的大学生来说,是大大的利好。

1.政策为“双创”引路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双创”再次成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报告提出,新建一批“双创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自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便开始走红。几年来,“双创”已经明显带动就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透露,2016年初创企业新增招聘岗位数超过了240万,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达到了18.7%。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也明显提高,去年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高校“双创”势头良好。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提出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予以推进,教育部也推行了一系列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及科研人员群体的相关政策。

高校“双创”工作的重点在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分为三个阶段,还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9项任务和措施,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等。

2015年底,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又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要求高校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等。一系列的好政策,为大学生“双创”指引方向、清障搭台。

2.基地助创意“孵化”

在清华科技园的地下,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建设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中关村创投金融等服务机构入驻其中,专为学生提供培训指导和创业咨询,这就是x-lab(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平台的很多课程都是计算学分的。”清华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邓焱说,清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

清华大学目前建有三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除了x-lab,还有兴趣团队和iCenter(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占地16500平方米的iCenter是全球最大的大学创客空间,其楼上是创客空间、数据中心、电子产品工作房等创客服务场地,地下一层则是包括焊接车间、铸造车间、机械加工车间、智能制造车间等在内的实践“工厂”,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实验、实践、加工乃至小规模量产的“一条龙”服务。

这样的创新创业基地已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学生的创意得以变现,创业的资金、手续、场地、顾问等重要的问题得以解决,很多人甚至就此真正成为自己的老板,开始创造效益、带动母校学子就业。

凭借出色的“一条龙”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一起,入选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示范”就是要起带头作用。遴选典型也是教育部抓“双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至今,教育部认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组织遴选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推选产生了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50所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3.平台促经验共享

2016年10月,由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的12名教师与20多名学生共同研制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冠军。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来自2100多所高校的54万余学生直接参与,学生报名项目近12万个,近400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评审并为大赛提供支持。无论是学生参与人数、参与数量还是报名项目,都为首届大赛的3倍。很多项目具备了明显投资价值,所有金奖项目目前累计估值已上百亿元。

“双创大赛加快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幕之际,向全国各高校提出殷切希望。

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一系列“双创”活动,是教育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部连续两年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和企业对接平台,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时,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旨在集聚优质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切实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作用。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赖钟雄:

支持年轻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农村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信息以及城乡双向流动的渠道也更加畅通,“三农”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还很普遍,农村里年轻人的数量急剧减少,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农村更是由于空心化,缺乏活力而难以发展。需要培养新一代的农村农业“接班人”。

建议创新支持和鼓励年轻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支持、鼓励和引导年轻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支持、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主要职能之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高校也承担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等农民创业服务培训工作。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在创新,而高校是新知识、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和科技部在39所高校设立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因此,建议在实施支持年轻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工程中,高校要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还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高等学校,特别是涉农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参与支持年轻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