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四方联动的部省合建高校机制基本形成

  中国教育报北京11月22日讯(记者 王家源)教育部今天举行第七场“教育奋进看落实”系列新闻通气会,聚焦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情况。“部省合建工作启动一年多来,突出合建重点、完善合建机制、优化合建方式、放大合建效应,教育部、地方政府、合建高校、对口合作高校四方联动的合建机制基本形成,直属高校、合建高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显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说。

  “首先,建立机制,着力优化顶层设计。”刘昌亚介绍,部省合建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合建工作启动后,教育部与各省(区)政府和兵团签署合建协议,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基本路径,确立了“同等对待”“多方支持”的精神内涵,搭建了部省合建总体框架。

  2018年8月,召开部省合建工作推进会,为合建高校量身定制了“一校一策”合建工作手册,细化部、省、校各方责任及当前重点建设任务,为合建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和纵深推进提供了明确指引。按照合建协议和工作手册,部内各司局积极推动8个方面16条支持举措落地生效;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合建高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持续强化资金、政策支持。

  “第二,瞄准产业,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刘昌亚介绍,部领导亲自带领有关方面,与相关省政府领导和学校负责人逐省逐校沟通、达成共识,编制完成了14所学校、30个学科、4大类产业的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建设方案,增强合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先后四次分类型分片区召开座谈会,会同地方产业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合建高校、对口合作高校负责同志和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群支持地方能源化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农业生态产业有关事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合建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综合实力。

  第三,强学科,着力明确发展思路。明确合建高校学科建设面向新一轮“双一流”评审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科群中已经是一流建设学科的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建设成果和地位;基础较好、近期有可能实现突破的要努力争创一流学科;目前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科,也要力争接近一流水平。各合建高校抢抓部省合建历史机遇,利用合建平台加强与教育部内各司局沟通,将学科建设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主战场,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力带动力,合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

  第四,建平台,着力对接重大战略。组织各合建高校立足现有学科基础、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按照“需求导向、错位发展、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编制了优势特色学科大型系列研究设施(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建设方案,并安排专家逐校进行了论证,引导合建高校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凝聚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推动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集群尽快形成,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印发《关于加强部省合建中央专项经费管理的通知》,引导合建高校集中合建财力、集聚合建队伍,重点推进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

  “总体上看,目前各校形成的优势特色学科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方案,思路相对清晰,内容较为明确,措施基本可行,计划比较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前瞻性,为推进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刘昌亚说。

  第五,搭桥梁,着力推动协同发展。为帮助支持合建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分析研究各校合作意向、学科特点、“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并与有关合建高校主要负责同志沟通的基础上,安排部署37所直属高校与合建高校开展对口合作。

  刘昌亚介绍,37所对口合作高校把落实部省合建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围绕“帮弱项、帮短板、帮重点、帮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寻求合作切入点,“多帮一”“一帮多”的格局初步形成,合力不断释放,效果不断显现。

  面对合建高校的改革发展还存在着优质资源相对匮乏、引领作用不够凸显、服务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和短板,刘昌亚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业务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工作,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合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沟通协调机制、专项经费管理机制、部省定期会商机制,及时解决合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