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何珊:“学有所获,学生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何珊
“学有所获,学生才能真心喜爱”
何珊,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后思政课教师。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获省级教学奖励3项,校级教学奖励2项,作为主研人参与省部级课程建设项目2项,2018年荣获河北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眼前的何珊,满身书卷气,还是一名在站博士后。从上大学起,她就没离开过大学校园。正因为如此,她更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在课堂上,她善于用身边事、身边人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记者:思政课,是培养价值观的课。有学生说,思政课和以前不一样了,越来越对他们的心思,合他们的口味。也有人说,现在的思政课越来越难教。是这样吗?
何珊:确实是。我现在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要想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思政课成为他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尤为重要,而针对性是思政课吸引力、亲和力的前提。
平时,我会在查阅文献和师生交流过程中注意观察、了解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针对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惑,我在课堂上采用“问题链”的方法,设置问题,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比如讲“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这一章,通过“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爱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什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爱国?”这些问题,结合生动的事例、典型的人物,加上视频、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一步步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记者: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知,思政课只停留在课堂上,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吗?
何珊:知行合一,是思政课的主要目标和难题。从2015年起,我们学院开始探索“5+1”实践教学模式。在新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制定主题,每10名学生为1个小组,通过社会观察、志愿服务、典型访谈、情景短剧、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来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每学期期末,各实践小组会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和汇报,全体学生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所学所悟。
影视学院的学生拍摄的微电影《爱心传递——雷锋精神在身边》,通过身边的5个助人为乐的小故事,让大家看到雷锋就在身边,雷锋精神体现在每件小事上。美术学院的学生创作的一组绘画作品,将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通过画笔呈现出来,反映了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憧憬和激情。材料学院的学生在一家爱心餐厅开展志愿服务,洗菜、接待、洗碗,半个月的体验记忆深刻。
知行并重、同步推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记者:大学生重视专业课,是因为觉得对自己就业有用,而思政课,怎样才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它的价值呢?
何珊:专业课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任务是“育才”;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要任务是“育德”。德与才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两翼。
大一新生很容易碰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比如宿舍矛盾,我会从“为什么会出现、如何看待、怎样处理宿舍矛盾”这一系列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针对刚到大学学习懈怠的问题,我不仅及时提出建议,还把往届学生的视频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向学生们展示,让他们从中得到启示。
在我看来,相比教给了学生什么,我更看重学生收获了什么。学有所获,学生才能真心喜爱。 (记者 薛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