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大学校长,用时13年,将二流大学打造成世界一流,
中国在教育方面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毛主席提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科教兴国战略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方针,尤其现在教育部对于高校更是提出了严厉的要求。
上世纪初在我国在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下,被帝国列强一度的欺压,军事上不如他国,经济上更是落后他人一大截,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知识贮备量的不足,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不会,当然就要被人家欺负。
1936年“一二·九”运动爆发,郭任远招来军警镇压学生,逮捕学生代表12人,激发起浙大师生的“驱郭”运动。蒋介石为了平息家乡人民的怨恨亲自到校训话,但形势并没有得到缓和。不得已,他只能更换校长,在当时地质学家翁文灏、陈布雷的推荐下一位名叫竺可桢的人进入了蒋介石的眼中。
而竺可桢对于这个摊子并不想接受,因为他从事的气象研究工作刚刚有了气色,他不想经易放弃,担心“大学校长其职务之繁重10倍于研究所所长”,接任校长一职意味着要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自己献身科学的理想,于是多次委婉的拒绝了蒋介石的建议,直到他的夫人张侠魂出面,她对自己的丈夫说道”大学教育问题很多,风气不正,若竺可桢任校长,正好可以为整顿教育,转变学风,干一番事业。这时,陈布雷的弟弟陈训慈也来函劝他:“浙省文化近来退化殊甚,需一大学为中流砥柱。”这句话让竺可桢心头懔然为之一动。
就这样竺可桢便走马上任了,不过他却提出了条件,第一,财政须源源接济;第二,校长有用人全权,不受政党干涉;第三,时间以半年为限。蒋介石答应了他所有的要求,刚到浙大,竺可桢看到的是破旧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堪称全国高校中最破败的大学,而且师资力量也非常的薄弱,而且还陆续有着许多教授相继离去,看到这竺可桢便开始了他的改革。
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的第一次讲话,竺可桢鲜明地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为“领导人才”提出了4项条件:一、肯牺牲自己,努力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二、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和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三、明辨是非,而不恂厉害的气概;四、健全的体格。在他的改革下浙大慢慢改变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躲避战乱,他带领全校师生先后4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6省,行程两万六千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这场长途跋涉与当年的红军长征多有交集,史称“文军长征”。在这段迁徙途中浙大师生越发的团结,每到一地,即结茅架竹,搭屋建棚,图书、仪器一箱箱开出来,按时开课。学生黎明即起,朝阳之下,漫山遍野,朗诵默读。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极其贫苦,但这段时间,成为许多学生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浙大也在这位老人的手上发生着质的改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后来评价浙大说了四个字“东方剑桥”,而竺可桢也被誉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竺可桢这位不到28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才子,虽然没有在自己的领域上大展宏图,但是他却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另外一种贡献,在他的指导下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他虽然说当半年的校长,可是却放弃了自己这个诺言,一干就是13年,他用无言的行动默默付出,最终将一所破烂不堪的二流院校带成了享誉全球的一流院校,这位老人值得我们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