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座寺庙,曾是世界佛教最高学府,唐三藏在此学成正
印度这座寺庙,曾是世界佛教最高学府,唐三藏在此学成正果!
唐三藏走遍了多半个印度,他的足迹不仅遍布北部的恒河流域,而且还有西部和东部。所到之处,他都要拜访那里的名寺高僧。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精通了梵文,而且用至诚至爱的一颗心,领悟了至高的佛理。他曾到了当时印度的政治中心曲汝城,而他追求和理想中的天堂,却是位于恒河之滨巴特那城西北11公里处的那烂陀寺。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该寺当时有僧侣4000多人,如果将流动的人员也算在内,每日住在这里的超过1万人。鼎盛时期,有十几所寺院,方圆有50里。这里是世界佛教的最高学府,所有的佛家弟子都想到这里来拜师学习,修炼“镀金”,但是,此寺门槛很高,要经过严格的考验和选拔,合格者方可进入。
经过多次考试与辩论,那些资历深远的印度佛教“权威”们被这位东土大唐年轻僧人渊博的学识和流利的口才所折服,于是,玄奘一门心思在那里苦钻苦研十数年。老天不负有心人,三藏学成正果,终成大师。
可是,到了七百多年后的13世纪,穆斯林军队的一把战火烧毁了那烂陀寺,僧人大部逃往国外,于是,这座世界佛教名寺渐渐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林莽。
历史的辉煌不能这样白白被岁月淹没,但是,印度人自己没有留下一字记录,要想重现过去的文明,该如何去发现呢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
《大唐西域记》帮了他们的大忙。印度政府考古局根据玄奘的有关记载,于1915年进行了一场发掘工作。这下子可不得了,他们发现了由一片红色钻石砌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共有12座僧院,并出土了上千件精美铜像、铜盘和古代印章等文物。《大唐西域记》这部书之所以伟大,有一个原因是它帮印度人发现了自己的过去,找到了祖先的足迹,填补了印度史书上的一些空白。
我无意去褒贬佛教在它的诞生地的兴衰起落,只不过是借此回首玄奘的那一段感人心灵的经历。佛教在印度,曾遭受了比在中国更严重的劫难,经过13世纪那场灭顶之灾以后,印度佛教几乎消失。又过了600年,佛教才从邻国的斯里兰卡回传故土,得以流传。直到今天,不用说和佛国缅甸、泰国等相比,即便与中国相比,像布达拉宫、塔尔寺、峨眉山下的报国寺、西湖之滨的灵隐寺等,在南亚次大陆根本就见不到。信奉佛教的人占不到人口的百分之一。今天我去寻找唐僧的足迹,和他当年赴印度取经时所遇到的情景已是面目全非了。如果九天之外的佛陀能够洞察今世,他将会怎样想呢?
三藏在印度“留学”期间,曾顺着恒河一直走到孟加拉湾。在如今叫加尔各答的地方为当地僧人讲解过佛经。
1971年,印度华侨集资在市郊修建了一座“玄奘寺”。尽管我们在加尔各答时间十分紧张,但无论如何也要去一趟,作为在印度对三藏的一种缅怀。那日天下着小雨,我们乘着大巴在市内穿街越巷到处找,如大海捞针,问了不少印度人,他们只知摇头,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幸好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华侨,才知道是跑了半天冤枉路。
寺庙建在郊外偏远的村落里,占地约10亩,地道的中国建筑模式。可能是因为远离市区,里面清清静静,既无人烧香,更无人拜佛,殿堂里也空空如也只有从外面涌进的湿气。寺内的那些僧人,全为炎黄子孙,讲着我们能听懂的带有不同口音的中国话,这又使我们感到有些亲切。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清静,清静自然就干净,名副其实的佛门净地。
几乎每座庙内香客拥挤,烟雾弥漫,熏呛刺激,别人有何感我不想妄加评论,自己却头晕犯胃,常常是止步山门。这样的地方能念经修炼、觉悟成佛吗?
佛陀不是一个人安心在菩提树下静座,才能大彻大悟的吗达摩不是面壁十年始成正果的吗由此我想到,佛教既是一种信仰、一种智慧,也应该算是种智者的文明。它不是缭绕的香烟,不是喧闹的人群,也并不是那宏伟的殿堂,佛只在你的心中。因为它是一种汨汨流淌的哲理,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
佛教在印度表面的冷清与衰落,那是佛教朴素简陋本质的表现,是激烈之后的冷静,也是在新的世纪向更深层次的思索。